中新网巴黎4月20日电 法国《欧洲时报》20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中国玉树救灾,难度世所罕见。其难一是海拔高;二是交通难;三是气候差。但中国在各方支援下,实施了科学、有序的救援,赢得国际间普遍的肯定。但也有少数媒体继续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对这场发生在藏区的强震,用挑剔的目光审视中国当局的每个动作,比如怀疑官方公布的遇难者人数、专门搜集灾民的牢骚、指责中国禁止外国媒体前往现场、甚至炒作达赖的表态,如此等等。
评论摘录如下:
震惊中外的青海玉树地震所造成的悲剧似乎仍在不断扩大之中。中国官方权威统计说:截至19日,玉树地震遇难人数为2036人,失踪195人,受伤12135人(其中重伤1434人)。这让今年来不断传播地震消息的世界媒体唏嘘不已。
尽管伤亡人数不及23个月前的汶川大地震,但不少民间舆论还是将其联想到了一起:两次地震同属于西部、都在青藏高原边界之上,两次地震都牵动了举国的救援,也都在世界性的盛会在华举办之年——前一次是在奥运会前,这一次又在世博会前。也有不同的地方,即玉树地震发生在三江之源(黄河、长江、澜沧江),且是藏族人口聚居地。正如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专家杨思全所说“灾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民族的构成都不一样,可以吸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不能完全照搬”。
此时,欧洲大陆正在经历同一天冰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灰色阴霾和情绪,但法国侨社早已行动起来:连日来,法国各界友人及旅法侨胞、留学生纷纷向驻法使馆表达对灾情的关心、慰问和捐款意向;一些华侨华人先后赶到巴黎13区“唐人街”的潮州会馆礼堂,向设置在那里的救灾捐款箱里投入爱心款。
血浓于水,大爱无疆。面对这场充满悲情的大灾难,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纷纷奔赴灾区督阵救援行动,十一世班禅电慰灾民并捐款,神州南北再度掀起募捐行动热,西方政要和媒体也表示“对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感痛惜和震惊,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品质之一在于能勇敢而有尊严地战胜各种重大灾难”,并对中国的救援行动大加赞赏。
然而,也有少数媒体继续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对这场发生在藏区的强震,用挑剔的目光审视中国当局的每个动作,比如怀疑官方公布的遇难者人数、专门搜集灾民的牢骚、指责中国禁止外国媒体前往现场、甚至炒作达赖的表态,如此等等。
或许可原谅的是,对于名不见经传的玉树县和这场地震救援,外界仍缺乏了解:
第一个困难是海拔高:地震本在低海拔、近海边地区发生,因此除了曾在人烟稀少的西藏发生过高海拔的地震(但震级不高),玉树地震可能是现代以来3700米以上海拔高度的最大地震,连专业搜救犬都难以工作的高原反应,使各方的救援进程和救援效率大打折扣,以至于救援专家也公开呼吁志愿者不要轻易前往;
第二个困难是交通难:玉树县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951座,大部分终年积雪。地形地势东临川西山地,南接横断山脉北段,西近高原主体,北靠通天河,全县纵跨长江与澜沧江两大水系,地势高耸,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如果不是刚刚在半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的玉树机场,此次救援的交通瓶颈势将大大降低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个困难是气候差:玉树地区属典型高原高寒气候,虽然刚刚过去六天,不少首批前往灾区的救援人员已出现身体不适。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救援组织者已宣布轮替方案以保证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最新的天气预报还说,19日起,玉树地区将迎来降雪、降温天气,会给救治受灾群众和抢运物资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无论怎样,中国当局紧急派出的救援队伍、迅速组织的大量物资、不断接续的成功营救、纷纷开展的募捐行动都已成为科学、有序的救援行动的重要经验。尽管更大的困难还在即将到来的重建(中国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说,玉树地区高海拔、气温比较低,真正适合灾后重建的时间只有四个月左右),但本报相信,有国人同心的救灾,有海外华人的后盾,有世界人民的祈祷,中国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并最终赢得救援行动和重建家园的成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