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存戒心政客操弄种族议题 印尼华人参政受阻——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华人新闻

原住民存戒心政客操弄种族议题 印尼华人参政受阻

2010年07月29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9日电 据香港《亚洲周刊》报道,印度尼西亚华人陈金扬在棉兰市长选举中进入第二轮,但因政客操弄种族议题、华人不愿投票而落败。原住民则对中华热保持戒心。

  报导指出,6月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地方选举的月份,其中华人人口密集的棉兰市长选举更是受到印度尼西亚华人社会的关注。在选举成绩揭晓前,远在雅加达的印度尼西亚华社无不打探选举成绩的结果,大家都想知道进入选举第二圈的华裔候选人陈金扬(Sofyan Tan)是否当选。

  由于人口比例及国情的限制,印度尼西亚华人长期来对政治避而远之,把时间与精力全情投注于经济。苏哈托退位后,华人除了积极恢复华文的学习,许多人纷纷参政,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突破。不过,由于华人只占印度尼西亚总人口的4%,比率太低,加上华人社会喜欢各立门派,因此选举成绩不理想。在当前的印度尼西亚内阁中,只有商务部长冯慧兰是华人。

  婆罗洲山口洋是印度尼西亚华人从政取得的第一个突破点,华裔候选人黄少凡成功击败对手,在华人人口密集的山口洋当选市长,成为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位华人市长。黄少凡的成功激励其它地区的华人,获得斗争派民主党支持的陈金扬成为华人寄以厚望的候选人,因山口洋毕竟是个小镇,棉兰则是印度尼西亚第三大城市,华裔候选人的胜利将有更大的象征意义。不过,陈金扬最终还是无法打破肤色的隔阂,在第二轮市长选举中败给获得民主党及专业集团党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原住民候选人。

  在首轮选举中,曾当医生、目前本身开设私立医院的陈金扬与搭档成功在十组候选人中突围,挤进第二轮选举。为了协助陈金扬当选,苏北印华百家姓协会积极参与助选运动,该会除了邀请前任印华百家姓协会总主席熊德怡准将前来助选,也邀请山口洋市长黄少凡远从婆罗洲前来助阵;陈金扬阵营也尝试借用马来西亚的选举策略,以新科技发动宣传游说选民,不过还是无法扭转命运。

  棉兰位于印度尼西亚西北部苏门答腊岛,是该岛最大城市,人口210万,其中25%是华人,华人也是该市第三大族群。尽管人口比率高,华人在地方政府的代表性却很低,棉兰市议会有50名议员,华人只占4位,而在苏北立法议会100名议员里,华人也只有两名。

  棉兰讯报编务顾问吴仲达对亚洲周刊说,陈金扬的败选主要是因华人选民投票率过低。根据选委会的统计,此次选举的投票率只有45%。他表示,对手也玩弄“华人当市长可能发生动乱”等种族恐吓手段,致使许多华裔选民不愿出来投票。

  此次的棉兰市长选举凸显几个印度尼西亚华社值得注意的情况。尽管印度尼西亚独立已经65年,政府在1998年后也废除一系列歧视华人的政策,华人仍然未被原住民全面接受,为了赢得选举,政客依然操弄种族议题。陈金扬的败选也引发华社争议:目前是否是华人走向政治前线的时机。

  黄少凡当选山口洋市长后,他感触最深的是当他踏进市长办公厅时发现,他的下属清一色原住民,他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慢慢地让下属与他一起工作。尽管如此,其政治对手并未放弃任何可以攻击他的机会,最近其对手挑起他在2008年撰写的博士论文《马来由历史及其来源一瞥》中引述荷兰学者的论据有损马来人的名声,而被迫向苏丹道歉;此外,其对手也组织民众示威,抗议山口洋市区建造一座龙的塑像。在抗议行动爆发后,部分华人不认同市政府建造“龙图腾”,认为过于高调的突出中华文化可能引起原住民的不安。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云昌耀对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前景感到乐观,他指出,印度尼西亚华人开始参政,这在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而在文化上,华人文化变成是一种时尚,华人节庆获得盛大的庆祝,大有文化复兴的趋势。不过他认为华社应该小心看待此事,因当前浮现的华人“有量无质”,流于表层文化,大部分华人并不明白中华文化的意义。他也提醒华人在庆祝节庆时不要太张扬,必须考虑到原住民的感受。

  他指出,由于中国是经济强国,存有许多商机,国内华人成了中国关系的桥梁。对印度尼西亚原住民而言,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不深,对华人的效忠还是保持质疑的态度,印度尼西亚前副总统尤索夫卡拉就曾指责华人把印度尼西亚当酒店,华人是寄居者。他指出,虽然印度尼西亚已走向开放,许多不利华人的条例已经废除,不过目前还是存有五十至六十项条例对华人不利。

  报道最后指出,印度尼西亚在1998年之后实行了令许多东南亚国家羡慕的民主体制,然而多元种族及多元宗教使这个国家步履艰难;半个世纪的压制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变过来,华人显然需要稳步向前。(林友顺)

参与互动(0)
【编辑:陆春艳】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