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三:一次不成再抢一次
2011年4月底的一天,晚上6点半,在圣保罗25街区商场里当营业员的陆先生下班回家。刚经过一个街口,陆先生被街角窜出的4名巴西匪徒围住。
“他们拿枪指着我,要我交出手机财物。我当即拒绝了。”陆先生说,随后歹徒用枪柄猛砸他的头部。等他倒地后,歹徒抢走了手机和随身财物,迅速消失了。
“医生说我头上被砸出好几个血包,缝了10针。之后几天一直住在医院。”陆先生说,“但我不想报警。”在接连出现华人被劫身死的情况下,面对持枪歹徒陆先生拒绝交出财物的行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陆先生解释说:“一个星期前他们就曾经抢过我,我认识他们。那次我很快看出来他们的枪是假的,所以没有交钱,准备趁机逃走。看来他们不甘心失败,专门蹲点来抢我。我不敢报警,万一他们恨上我了,要报复,下次我就没那么好运气了。”
案件四: 血案冲击波:“我还听见了枪响”
仅仅两个月便发生了3起夺财害命的血案,这在圣保罗华人社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巴西老侨民殷先生和前两起案件被害人都相识,而且在第三起抢劫案发生前不久还和唐苏平擦肩而过。
“我(事发)那天还看见他(唐苏平)在搬货。他们那天晚下班了,我有事也晚了。事发时我在车上。”殷先生回忆说,“我车开过(唐先生夫妇案发地)去最多三四分钟,当时我在车子上还听见了枪响。”
3起血案给殷先生造成极大震动,颠覆了他以往对抢劫案的习惯和麻木,随之而来的是后怕。“在两起死人的案件里,被害人或其家属都用了劫匪不熟悉的汉语,这或许使得精神本就处于非正常状态下的劫匪误认为被害人在密谈如何逃跑或者报警,最终导致劫匪做出极端行为。”
据殷先生介绍,“出门身上带一点钱,遇到劫匪千万别反抗,有钱就掏出来。”巴西的治安状态每况愈下,生活了数十年的老侨胞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之谈,这也是新到华人最先了解的“安全守则”之一。
“往常遇到抢劫的受害人只要不反抗、不逃跑,将财物乖乖交出,基本上不会有生命危险。”殷先生说,大部分华人抱着“破财消灾”的心态面对歹徒抢劫,“不仅十分配合,而且基本上事后也不报案。”
但如今,即便按照这样的“安全守则”行事,仍在短短半年内发生了“华人无反抗配合交出钱财依旧惨死”的恶性案件,引起巴西华人社区的极大震动。尽管在官方和各非官方组织的关注下,凭借案发地附近闭路摄像头的线索,圣保罗警局迅速破了后两起案件,或多或少给人们带来点欣慰。但“不反抗也会被杀害”的“新抢劫之道”令他们不知该如何应对。
延伸阅读
实际上,近年来在巴西圣保罗,需要提防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持枪抢劫的成年人了。
据一名在巴西居住过多年的王小姐回忆,自从2009年起,她就遇到过几次未成年人的抢劫。
第一次是王小姐和妹妹走在去自家附近超市的路上,突然从街角蹿出1名约10岁左右的小男孩,他说着葡萄牙语让她们交出手机。“看着他瘦小的身材和破烂的衣物,身上并没有任何武器,我甚至觉得好笑。我们没理他,就从他身边走了过去。”
另一次是晚上10点多,王小姐正独自赶往地铁站准备乘车回家。途径一段比较昏暗的路,路旁是一座日式风格的公园,有一张细铁丝网相隔,铁丝网上有几个破洞。
“当时周围没什么人,只有一个穿着破旧的巴西小孩。我也没有多在意。”王小姐说,“走了几步后,我听到身后有响动,回头一看,只见那名巴西小孩朝着黑漆漆的公园里面一边做手势一边低声说着什么。同时,已经有三四个大一点巴西孩子从铁丝网的破洞中钻出,他们盯着我,后面还有人准备钻出铁丝网。我急忙朝着地铁的方向快步地走,幸好这时前面拐角走出了一批出来派对的人群。”
觉得安全之后,王小姐回头看了一眼,三四个矮小的孩子围着两个比较高大的孩子,正悻悻地望着远离的她。“不过,幸好还没有华人小孩参与其中。”
记者手记
拘束换来安全
一个月前,一部《里约大冒险》在中国热映,许多人开始对巴西旅游充满了向往。但根据经验来看,去巴西旅游居住常常不能完全尽兴。
初到巴西的中国人一定会觉得不自在,因为想像中巴西的热情、自由、奔放情景和真正的巴西生活相去甚远。例如,在巴西傍晚乘地铁,但凡值点钱的东西,都最好不要拿出来。如果不是组团,去旅游的中国游客在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可能会遇到不一样的“惊喜”。
如果你有车,最好开车,晚间少出门活动。移居巴西多年许多老侨胞除了开车出去聚餐,晚上基本都没有什么外出娱乐活动。在巴西,不可露富,尽量低调。
这些限制可能会让刚到巴西的中国人感觉不习惯,但是这些都是必要的。
巴西是一个枪支管理松懈而且没有死刑的国家。犯罪率不低,勒索、持枪抢劫和贩毒等常常能在媒体上见到。更可怕的是,这些成年人的行为正在影响着青少年,里约的黑帮里已经有了10岁孩子入伙的记录。
一些行动上的限制和不便,换来的是安全,甚至是一条命,这样的交换值得。(卜微沛 殷立宇 发自圣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