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中国古代人如何为父亲过节

2011年06月20日 16:35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周日为“父亲节”,对中国人来说,父亲节是舶来品而已。那么中国人有无自己的父亲节呢?有,而且源远流长,它是由众多跟父亲有关的节日浓缩而成的,如父亲的生日、父母的结婚纪念日、孩子的生日、父亲事业的起点日,等等,然后分开来过。在中国古代,子女为父亲过节的细节很繁琐,却很温馨。

  给父亲过生日,一般要举行家宴,还有“声乐”助兴。从唐代开始,子女要亲自为父亲制作生日汤饼,又名水引,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寿面。红楼梦里写贾敬的寿辰,“贾珍先将上等可吃的东西,稀奇些的果品,装了十六大捧盒”,给他爹送过去。至于宴席、娱乐庆贺节目之类,更是舍得花钱,极尽奢华。古代子女还讲究“天道忌满,人事忌全”,不为父亲过“整寿”,正是祝他长生不老的意思。

  父母亲的结婚纪念日,在如今很流行,子女们似乎也很看重,自觉地对父母表示祝福。在古代,这个节日叫“天伦日”,是个典型的父亲节,母亲只是配角。父亲是一家之长,具有绝对的权威。每逢这个节日,成年的子女需要举行家庭礼仪,行“九拜”大礼,祝福父亲得享天伦,感谢父亲赐予的血脉之恩。

  如陆游曾撰文叙述,每年他与唐婉的大婚之日,其长子陆子虞(后妻所生)都要将其他的兄弟们召集起来,一起向父亲稽首。行礼时,子女们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陆游著名的《示儿》诗就是在某一个“天伦日”里写的。

  成年子女过生日,如果父母均在世,也要作为一个父亲节来过的,这叫不忘本,是中国古代孝文化的核心。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并非实指,而是代表时间长的意思。子女每年生日到来,要先拜父母,在父亲的安排下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然后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父亲在子女的生日里始终在唱主角:没有我,哪有你。

  所谓“孝为百行之首”,子女生日也是“百行”之一,尽孝的本质,就是为父亲过节。

  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就是父亲的“事业起点日”,文化人称为“科甲日”,即考中功名的那一天,一般老百姓没有这个节日。

  白居易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另一位新科进十刘沧写道:“紫毫粉壁题仙籍”,简直以为自己是天上的文曲星了。像我们熟悉的范仲淹、欧阳修、包拯等都是出身微寒,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

  “科甲日”是他们功名事业的起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化人会一生铭记这个日子,而他们的子女们更不会忘记,每当这一天到来,都要为父亲举行祝福活动。比如何薳在《春渚纪闻》中叙述了苏东坡的几个故事,其中就有他的大儿子苏迈在知河间县令任上,千里迢迢赶回家,为苏东坡庆祝“科甲日”。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作者:赵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