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9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9日刊文讲述了旅日新华侨任雄在东瀛创业的故事,他希望像老华侨一样关心中国留学生、推助华文教育,为中日友好尽自己一份力量。文章摘编如下:
深邃蔚蓝大海的那一边。福建省福清县的东瀚村。
1925年7月2日,一个10岁的孩子与十四五个人一起离开了这个村庄奔赴东瀛。多少年后,这个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日本神户担任了中华学校校长,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传承献财献力,其后出任神户华侨总会会长,回到家乡捐献了一座中学。他,就是不久前去世的著名老华侨林同春先生,他的故事广为人知。
整整70年后。1995年11月28日。一个大学毕业后回到东瀚村教书的青年,再次选择了奔赴东瀛的道路。15年后的今天,他不仅从日本私立“双雄”之一的早稻田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还在日本东京创办了面向华人社会的最大网吧——大任飞网。以网吧为起点,任雄的公司不断发展,现在是日本唯一面向华人的上网接续服务(ISP)运营商。2009年,他作为一名老留学生出资100万日元,支持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开展中日青年友好交流活动。不久前,他还出资为日本华人青少年周末补习中文的新侨校——同源中文学校捐献了电子媒体教室。“3•11大地震”后,他又向灾区捐款100万日元。不久前,他与老乡一起发起成立日本福建经济文化促进会,并向该会举办的“东日本大地震爱心音乐会”慷慨解囊,捐助50万日元。他,就是任雄。
任雄这样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听说过林同春的故事。在村子里面,从我家到他家,只需要走5分钟的路。我这个新华侨希望像他那样的老华侨一样关心中国留学生、推助华文教育,为中日友好尽自己一份力。”
人生,或许就是一扇窗户的关闭与重启
穷则思变。任雄说自己从小穷怕了。即使在改革大潮已经飞扬的1995年,即使当时的任雄已经拿到了月工资175元,但与周围从商的老乡每月一、两千元的收入相比,他还是感到困惑重重。
不是说知识就是财富吗?不是说知识就是力量吗?为什么没有知识、没有文凭的人,却那样地拥有财富?!任雄在困惑中迷茫,但又在迷茫中坚信:拥有知识的人更应该拥有财富。他说自己有一种“不完全燃烧的感觉”,为了让自己完全燃烧起来,他启程动身了。
放弃了教师这个“铁饭碗”,等于给自己的人生“关上了一扇窗户”;进入异国他乡,等于给自己的人生“再打开一扇窗户”。任雄说得到出国签证的时候,自己就是这样想的。当时,比起高兴来,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一种不安。
1995年11月,23岁的任雄踏上了日本的土地。此刻,除了勇气和300万日元负债以外,他什么都没有。
求学,最终将“被面试”改为“面试”
到日本的第二天,还没顾得上喘口气,任雄就走进东京新宿的一家居酒屋,刷起了盘子。每天下午到凌晨,12个小时的连续工作让任雄每次坐城轨电车的时候都只敢站在车门口,因为疲惫不堪的他一旦坐下就能睡着,一睡着就会错过站。任雄完全放弃了休息时间,一刻不敢停歇地挣钱还债,并维持生活。这样的生活,一直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生涯。
在这个世界上,对目标的追求,“思其始”者众多,“成其终”者则屈指可数。来日本拼命打工挣钱,最后导致学业荒废的中国留学生为数不少。但是,任雄显然不属于这种人。他有着坚定的目标,在没日没夜的高强度工作中硬是挤出了时间。成绩说明一切。来日本一年后,他从只认识50音图到通过了日语能力1级考试;大学和研究生分别考入日本名校的明治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任雄在承受着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拿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呢?任雄的秘诀就是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零碎时间。打工时,他悄悄地把单词本放在操作台前;从车站步行回家时,他手里拿着背诵记忆卡喃喃而语;上厕所时,他也不忘翻看日语语法书籍,以至把这本书籍翻看得起毛……一份份名校录取通知书就是靠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得来的。
任雄的大学时代就在忙碌的打工和学习中渡过了。大学毕业时,他又面临了一次重大考验——日本的就职活动。由于当时日本经济衰退,任雄一连接受了几十家日本公司的面试都没有成功。很多留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为获得签证继续留在日本,要么选择留级,要么进入一些专门学校混日子。任雄没有这么做,他觉得人往高处走,应该继续为自己“充电”。一位热心的老乡看中任雄的才华,要他到自己的通讯公司来工作。任雄左思右想,还是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水平还不够,需要提升自己。他没有进老乡的公司,而是再次“发力”,考入早稻田大学大学院刚刚设立的国际信息通讯研究科专业学习。拿到硕士学位后,回忆起大学毕业时一次次言不由衷的面试经历,任雄下定决心,从此不要再让别人一次次面试自己,而是自己今后去面试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