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骆家辉抵京受媒体关注 将面对中美文化融合挑战

2011年08月13日 11:0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12日,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抵达北京,作为美国首位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的到来能否在中美关系间刮起热旋风尚不得而知,但无疑从目前对他到来的受关注程度来看,他在掀开一场“人气旋风”。

  而11日下午,美国驻华使馆用一场“品味美国”为主题的中美儿童互动活动预热了新大使骆家辉的走马上任。从商务部长到驻华大使,骆家辉正在进行着怎样的角色转变?履新之后,他将迎来怎样的首要工作?

  8月11号,十多名美国和中国儿童在美国大厨的带领下,在美国驻华使馆举行了一场名为“品味美国”的主题文化交流聚会,一道道简单的美国美食被两国的儿童端上餐桌……新任大使履任之际,美国驻华使馆表示希望用这样一场温馨的互动欢迎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的走马上任,并希望他的“出使”能促进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升温。

  作为有史以来的首位美国华裔驻华大使,因为一张华人面孔,骆家辉的到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天的首都机场,数十家媒体的记者蹲守,等候骆家辉的“着陆”。

  现年61岁的骆家辉,是美国的第三代中国移民,祖籍广东台山,父亲是参加过二战的美国退伍军人,母亲来自香港。对于移民身份给自己造成的影响,骆家辉深有感触。他不止一次说过,为自己是一名华裔感到自豪和骄傲。

  总统奥巴马3月9号正式宣布对骆家辉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提名决定时,对骆家辉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他未来的期许溢于言表。直接提到了骆家辉祖辈移民美国的经历----奥巴马说:“100多年前,家辉的祖父坐着汽轮离开中国前来美国。他在华盛顿州给人做家务。一个世纪之后,这位老人的孙子将要以美国高级外交官的身份返回中国。”

  抵达北京之后,骆家辉周日将在使馆官邸首次以大使的身份会见媒体。除此之外,预计接下来他的首项重要工作,是迎接8月17号至22号访华的美国副总统拜登。骆家辉的外交生涯就此拉开序幕。

  奥巴马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会长薛海培,不久前曾经和即将履新的骆家辉在白宫有过一个短暂的交谈,那时骆家辉表示他即将开始履新的准备:

  薛海培:那天他还没有正式确认,跟他还聊了一会儿,我还问他说做点什么打算呢?他说想学点中文,想读点书,关于中国的事,因为他几乎是没办法讲中文。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州长、第一位华裔驻华大使,骆家辉从这一个层面上多多少少在中国的“明星光环”效应受到格外关注。从商务部长到外交官,骆家辉的风格是什么,他的外交手段可能有何创新之处?他的到来将为纷繁复杂的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与精通汉语、收养中国女孩的前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不同的是,现在骆家辉说现在要学习中文。虽然外界通常看好骆家辉中国血统为他驻华大使工作奠定的基础,但是骆家辉身上的两种文化的不同融合也许是他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

  如果从他在1982年当选华盛顿州众议院议员算起,骆家辉的政治生涯到现在为止已经长达30年,期间他两度担任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时,他就开始致力推动当地,西雅图等地与中国经贸发展。包括波音公司的商业订单、星巴克的跨国发展版图等等。对美国外贸方面的显眼业绩是他后来成为了奥巴马政府的商务部长,从商务部长到驻华大使,骆家辉可能也需要比职业外交官更长的调整时间。那么他的履任,会让人们带着哪些期待?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薛海培说,其中势必有很多问题需要他去面对,也包括经贸领域之外的问题需要他成为桥梁。

  薛海培:我当然是希望看到他以自己个人的风格,自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让中国对美国有更多的理解和了解,通过他能够把一些误解降低。如果说从具体问题上来讲的话,美中之间的问题也很多,有经济问题,经贸问题,有政治上的不够信任的问题,军事上的互相对对方意图的猜测的问题。这四个问题决定未来美中关系的走向而且会影响整个世界的格局,也能影响到我们华人在美国的生活问题,我们在这个社会被人家怎么看待,甚至信任度的问题。他作为国家的外交官代表的是美利坚合众国在中国的利益和形象。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加藤罗斯科夫国际顾问公司执行总裁大卫?罗斯科夫在《外交政策》网站上撰文评论道,骆家辉在任商务部长期间默默无闻,是因为他不是很适合当美国产业的“拉拉队长”。“他是一位温和、细致而有思想的政治家,但他缺少一种振奋人心的基因。此外,他在任时的步履艰难还归因于商务部本身。商务部是一堆相互竞争的机构的混杂物,这极大降低了部门的办事效率。”

  因此在美国观察家看来,性格沉稳、低调的骆家辉恰好是协调中美关系的最佳人选。(邢斯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