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喊标福物 见识民间善举 贺丽珍:了解歌台和中元节的关系
来自四川的天府会会员贺丽珍对中元习俗很有兴趣,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人也纷纷发问,包括中元节的祭拜日期,或者中元节期间的禁忌等,反应相当踊跃。讲解之后,宗乡总会社会事务组播放关于中元节歌台、充分体现新加坡本土文化的电影《881》。这部由年轻导演陈子谦执导的电影在四年前推出时获得热烈回响。30多名“中元节习俗之旅”的参加者都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翁康目前在远东机构担任市场分析员,他虽然听说过歌台,但没有真正留意过,也不了解歌台和中元节的关系。因此观看电影《881》的时候,他和其他人一样,对歌台和中元节这两件事的关系摸不透,直到听了解说后才恍然大悟。
他说:“新加坡的中元节很热闹,就烧冥纸来说,我们只是每家在门前烧纸,但这里的组屋区都有一个很大的铁桶,大家都在一处烧纸,数量也多。”
翁康:福物投标让人印象最深
翁康说,福物投标的环节让他印象最深,因为从没亲身经历过,喊标的盛况让他见识到新加坡人为善不落人后的义举。他感谢宗乡总会办的这次活动,让他对本地习俗和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而不仅是停留在表面。他表示,会想要参加更多了解本地文化的活动。
翁康和齐元是对情侣。一个来自辽宁,一个来自内蒙古,两人在新加坡结缘。齐元来新近5年,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法律系硕士,现为永久居民,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外国律师。在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举办的活动上,认识了翁康,谱出了恋曲。
自内蒙古来新的移民似乎不多,齐元说来了4年多却碰不上一个老乡。不过她说,内蒙古一样有中元节,只是没有歌台,没有投标这种活动,因此新加坡的这些民俗,看着特别新鲜热闹。
参加投标晚宴之后,她对于那些福物投标的价钱那么高有点惊讶,但也了解这些款额将捐作慈善用途,是新加坡人做善事的体现。
她认为新加坡保留类似中元节这样特别的传统习俗是好事,虽然经济发达、发展现代化,但一个国家还是要有习俗的传承,因为这是祖先流传下来的美好事物。
张燕英:认识了中元节的历史和发展
来自山西的张燕英,是山西财经大学的教师,儿子李鸿轩(14岁)在本地就读中二,来新2年多。得知宗乡总会有这样的活动,母子二人就报名参加,借此多了解新加坡一些,儿子也能更好适应这里的环境。
张燕英说,经过三清宫的讲解,她对于这里的文化特色开始了解,解开了她心中的某些困惑,也认识了中元节的历史和发展。
她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新加坡从组屋区地上的插香到福物投标作善款这部分,就很有其在地性的特点。
汤汉伟:在光明山做义工,从旁认识中元节
来自以香港新移民为主的九龙会的汤汉伟,算是30多人中来新最久的一位。他1995年和太太一起过来,现在已有2个孩子,其中1个已经在新加坡当兵,一家人落地生根,成了新加坡公民。
他觉得这样的活动很好,是一项非常难得的体验,因为虽然来新10多年,但他由于没有朋友的引荐而不曾真正参加过中元活动。不过他曾在中元节时,在光明山祭拜祖先的活动中担任过义工,从旁认识中元节。(文与摄影/刘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