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8日电 题:专访国侨办主任李海峰:辛亥百年 海外侨胞与中国荣辱与共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9日,北京将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百年来,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来自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和香港、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8位海外侨胞代表将出席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李海峰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官方对华侨华人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重要作用和杰出贡献的高度重视。”
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李海峰说,海外华侨始终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始终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具体来讲,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李海峰指出,海外华侨是革命思想的启蒙者、传播者,他们创办报刊、印刷书籍、开设阅书报社、组织集会演讲、街头演出等,积极宣传革命主张,为推进民主共和做了重要的思想舆论准备。
——积极参加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首批成员20多人都是华侨。到1905年,兴中会会员中华侨占70%以上。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之后,“凡华侨所到之地,几莫不有同盟会员之足迹”。
——积极捐赠革命经费。革命期间,海外华侨捐款总数约达700-800万元,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主要的经济保障。武昌起义爆发后,海外华侨对革命的经济支持有了较大增加,这对稳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发挥了重大作用。
——积极投身武装起义。李海峰说,在革命党人组织实施的20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中,有10多次的核心骨干是海外华侨。广州黄花岗起义主要力量来自海外华侨,在殉难的黄花岗86位烈士中,华侨烈士有31位。
辛亥革命唤醒华侨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李海峰表示,辛亥革命打开了人们思想解放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对海外华侨由“家乡认同”转变为“国家认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给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是唤醒了华侨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丰富了海外华侨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李海峰说,辛亥革命使不同方言、不同帮派的华侨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打破了原先狭隘的地缘血缘观念,他们由“家乡认同”转向了“国家认同”,自由、民主、平等、共和的新思想在华侨社会得到传播。
李海峰指出,到20世纪初,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强化和升华,不再只是朴素的民族主义情感,而是以自由、民主、平等作为民族主义的内涵,海外华侨的民族主义得到升华,国家意识得到确立。
二是促进了华侨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量政治人才,开创了华侨社会的新时代。李海峰说,海外华侨在革命实践中学会了政治参与和政治斗争,发展了华侨文化宣传事业,成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组织。当海外华侨从落叶归根转为落地生根时,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住在国的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做出了新贡献。
三是加深了海外华侨与中国的关系。李海峰指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密切了海外华侨与祖国的联系。海外华侨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断得到强化,华侨与祖国、家乡的关系更加密切。海外华侨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得以尽情迸发。
海外侨胞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与荣耀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海外侨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资源和独特机遇。”李海峰说,新中国成立之后,大批海外华侨科学家先后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在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中,从海外回国的学者占92%。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华罗庚等就是杰出代表。
建国初期,国家外汇严重短缺,而抗美援朝和国内建设又急需资金。1955年,马万祺、蚁美厚、陈祖沛等20多位侨领和归侨实业家投资创办了全国首家华侨投资公司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此后,每年大约3亿到5亿美元的华侨汇款,成为当时国家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李海峰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在投资环境差、前景不明朗、外资观望徘徊的情况下,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率先回国投资兴业,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序幕,为国家带来了急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她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也都建在华侨华人祖籍地最集中的广东、福建等侨乡。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对外开放是依靠‘侨’的优势,率先在侨乡起步并取得重大发展的。”时至今日,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投资创办的企业约占中国外资企业总数的70%;投入的资金约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