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人新闻

上海女子在新加坡15年 跑马拉松体会人生(图)

2011年12月13日 1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海女子在新加坡15年跑马拉松体会人生(图)
舒宁以跑马拉松来磨练自己勇于面对挑战、认真训练、认真生活的态度。
有了充分的准备,舒宁在起跑前信心满满。(李叶明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12月13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15年从上海来新加坡的舒宁,曾在位于红山的建屋发展局总部工作几年,当时和同事们参加了许多运动项目,也培养了运动的习惯。后来,舒宁选择了一个人就可以坚持的运动——跑步,并于2001年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赛。

  从最初的诅咒到爱上马拉松,甚至在去年完成84公里的双程马拉松赛,舒宁从跑马拉松中,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态,并体会到许多人生哲理。

  舒宁是一名建筑工程师,1993年毕业自上海同济大学,主修工业及民用建筑。1996年受聘于建屋发展局(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简称HDB)来新加坡工作,一晃15年过去了。2008年,她入籍成为新加坡公民。

  虽然是道地的上海姑娘,但舒宁一点也不像很多人印象中娇滴滴的上海女孩。舒宁的父亲是一位教授,也是排球运动员,这给舒宁种下了热爱运动的基因。

  “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在建屋发展局工作。那时的HDB就像一个大家庭,每年都开运动会。我被部门选做代表,参加过很多比赛,当时很享受和同事们一起做运动的日子。”

  那时HDB的总部还在红山。舒宁的部门有一支跑步队,兴趣相投的同事经常一起去附近的花柏山跑步。舒宁还参加了龙舟队。相比之下,她说自己更喜欢划龙舟,因为划龙舟不但需要技巧,还需要团队精神,全队必须齐心协力,动作划一。当时,她们的龙舟队曾在一些大型比赛中拿到不错的名次。

  2003年建屋发展局重组,舒宁所在的部门被分了出去,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龙舟队等都停办了。然而在建屋局工作的那些年,已让运动成为舒宁的一种习惯,也包括她所选择的一项不需要队友、一个人就可以坚持的运动,那就是跑步。

  第一跑马拉松 边跑边后悔

  舒宁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是在2001年,当时她报名跑10公里。第二年她又和队友一起参加了“接力马拉松”,以接力方式跑完42公里。2003年,她自己报名参加了第一个全程马拉松,并成功跑到终点。

  “跑全程马拉松和跑10公里很不一样。”舒宁回忆说:“尤其是跑到30公里左右,很多人都会碰到一段最难受的状态,我们叫‘撞墙’(hit the wall)——浑身上下的肌肉和关节好像都在闹‘革命’。

  “我当时一边跑一边后悔,自己为什么要来受这个罪,并且诅咒发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人一辈子跑一次马拉松就足够了,以后再也不跑了。”

  或许,正因为有了“只跑一次”的想法,让舒宁忍受所有的疼痛和煎熬,坚持跑到了终点。“跑到最后200米,可以看到终点线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哭。而一过终点线,那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我觉得这几个月来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让我把刚才的诅咒发誓抛到了九霄云外。”

  从傍晚6点跑到凌晨6点

  而最重要的是,完成马拉松,让她突破了自己原有的“极限”,明白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就这样,她爱上了马拉松。从2003到2006年,她参加了很多马拉松赛,几乎把本地举办的所有耐力赛都参加了。尤其是2005年底到2006初,她三个月跑了三个马拉松,包括专程飞到香港,参加并完成了香港马拉松赛。

  之后她休息两年,2009年复出。2010年5月,为进一步挑战自己,她报名参加了很少人敢尝试的双程马拉松赛。双程马拉松要跑84公里,相当于新加坡从东到西,沿泛岛高速公路从樟宜机场到大士跑一个来回;从傍晚6点起跑,一直要跑到凌晨6点,如果你能跑完的话。

  在这项开放给专业选手参加的赛事中,舒宁用了11小时30分钟跑完全程,跑进了女选手中前十名。不过受访时,舒宁谦虚地说:“那是因为很少有女生跑双程马拉松,即便是专业选手也不会轻易尝试,毕竟这是一项挑战个人极限的比赛。当身体处于极限边缘时,很容易受伤,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专业选手也未必能跑完全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海波】
    ----- 华人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