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裔学者讲述中餐馆百年变迁:酸甜苦辣谁人知
2月16日,刚刚抵达美国旧金山展开筹款之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唐人街迎宾阁(great eastern中餐餐馆中买外卖。图为奥巴马与餐馆中的食客合影。
中新网5月12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华人在美移民历史百年,如今这一历史在华裔学者笔下得到系统真实的展现。曾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任职40多年的心理学华裔教授劳思源(John Jing),日前在波特兰中国城举办讲座并售书,吸引了中国城附近300多民众前来聆听。他讲述的美国华人餐馆百年发展史让在座的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全美国有超过4万5000家中餐馆,超过麦当劳连锁店。究竟是什么让中餐厅在美国发展到如此壮大?劳思源在演讲中与听众们分享了中餐馆的历史演变。大铁路时代后,留在美国的华裔劳工从事过渔业、商业甚至是工业,而且大部分人都做得非常成功。可惜好景不长,美国排华兴起,华人艰难度日。存活下来的华人只能选择从事洗衣和餐厅这些劳苦行业。那时候的美国人对中餐惧怕万分,认为食材神秘诡异,更视中国城为险地。劳思源为大家展示了当时的报纸,警察在报文中明令禁止白人妇女在中餐厅和日本餐厅工作,以防止跨种族婚姻,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896年。有民间传说,那时李鸿章来美访问,在中国餐馆吃到“杂碎”(Chop Suey)这道广东台山菜后大加赞赏。就此“杂碎”在美国盛行开来,慢慢被美国社会接受。这个时期的中餐馆都必须标明有“杂碎”才可做生意。
后来中餐在美国逐渐风靡,美国中餐厅也跃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餐馆纷纷利用传统的装修、服饰营造异域风情,以此吸引当地客人,鼎盛时期有的中餐馆甚至达到三层楼的规模。不过与中餐的绝妙美味同时扬名的则是“糟糕服务”,服务员语言不通,行为粗鲁,慢待客人大大影响了中餐厅的生意。“吸收改变,不变关店”成了中餐馆在发展中不断面临的问题。保持原味还是美式中餐?这样的问题也一直伴随至今。但不可否认的是,餐馆生意让身居美国的华人有力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其中包括律师、医生还有教授等专业精英。
劳思源出生在美国乔治亚州的小城市梅肯(Macon Georgia),他们一家是镇上唯一的华人家庭。他的父母在当地经营一家洗衣店20多年。劳思源从加州大学获得本科学位后继续深造,后在西北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
劳思源这样介绍自己写书的原因:“有些问题困扰了我很多年,但我都一直回避。在40多年的心理学教授生涯后,我终于开始审视自己的个人发展和转变。在适应这个白人和黑人为主导的社会中,作为美国华裔移民的第二代意味着什么?”“在成长过程中,我非常难以理解我是谁。后来我们搬家到了旧金山,我仍旧非常难以理解作为美国华人意味着什么。比起那些从小在加州长大,浸染在华人社区成长的人,我还是不同的。于是我选择忽略这个问题,做一名种族中立人。”
这样的经历让劳思源决心写下自己的故事,2005年,他发表了第一本书《南方的炒饭:在深入南方的中国洗衣店生活》(Southern Fried Rice: Life in A Chinese Laundry in the Deep South)。这本书让很多美国华裔第二代产生共鸣,读者纷纷来信反馈他所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其后,劳思源又陆续发表了三本书:《中国洗衣店:金山存活的门票》(Chinese Laundries: Tickets to Survival on Gold Mountain" ,2007);《棉花地的筷子: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中国杂货店》(Chopsticks in the Land of Cotton: Lives of Mississippi Delta Chinese Grocers,2008);《甜和酸:中国家庭餐馆的生活》(Sweet and Sour: Life in Chinese Family Restaurants,2010)。这些书都展示了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华人作为一个群体,在洗衣店、杂货店和餐馆业扮演的重要角色及百年演变。
劳思源在演讲结尾时说:“我从来都不知道我中文名字的意思,直到有一天,一位读者对我说,你的名字就是饮水思源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也许在我出生的时候就注定要写出这些东西,思源。”(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