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街边理发师与时俱进 不奢望有继承人
中新网10月19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过去12年,新加坡54岁的华人李远东每周六天都会穿着整齐的衣服和黑皮鞋,背着背包,拐进丹戎巴葛一带的一条后巷开业——那是他独自经营的理发小摊位。
简陋的小摊位,几张防水布和绳子搭起来的“屋檐”,勉强能遮风挡雨。两个白色小柜子装着理发工具和琐碎物品。李远东拿起毛巾把唯一一张陈旧但仍完好的理发椅擦干净,静候着当天的第一位顾客。
“我的顾客多是在附近工作或居住的中年人,趁午餐时间或下班时间来这里理发。下午3点到6点是我每天最忙的时间。”
李远东理发已有37年,17岁开始跟随朋友的父亲学艺,后来在这条后巷附近的一间发廊当理发师。随着店铺租金不断上涨,他和同事们即使有机会接手经营发廊,也因为成本过高而作罢。他后来决定独自搬到后巷,在这个边缘地点为一些还留恋旧式发廊的顾客,以6元提供理发或剃胡须和清理耳朵的服务。
健谈的他一边跟记者解释不同挖耳工具的用途,一边说:“现在要清理耳朵的人已很少了。30年前,因为生活习惯的关系,抽鸦片和当苦力的人耳屎较多,常常需要我们清耳朵。现在的人都不太需要这种服务了。”
摊位虽没有电源或水源,但整个地方都保持得相当干净。李远东说,街边理发师总给人不讲究卫生的印象。为了不让人们排斥在街边理发,他多年来都确保摊位的整洁,对自己的穿着也毫不马虎。
虽然每月收入仅800多元,但李远东热爱这份工作。他说:“我对自己的手艺有信心。多数街边理发师都只用剪刀理发,但为了让顾客省时,我改用电须刀。为与时并进,我也改用剃须膏,一般街边理发师还在用肥皂和扑粉。”
他不敢奢望工作有继承人。他说:“我打算能做多久就做多久,要看自己的健康。新加坡社会很现实,我的行业属于低层阶级,我也没告诉孙子自己从事的工作。”
新加坡本地至今未有任何针对街边理发师的正式记录或统计,国家文物局经过一番搜索后,估计本地仅剩约5名街边理发师,并刚得知其中一人已决定退休。
新加坡街边理发师多源自牛车水和丹戎巴葛的五脚基摊位,而后才搬到街边或后巷摆摊做起小生意。过去,人们也能在惹兰苏丹和阿里哇街交界处的“理发街”后巷,以及惹兰苏丹和桥北路之间的“理发巷”找到他们的踪影。
不同种族的理发师会提供不同的梳理服务。华族理发师可为顾客清理耳朵、剃胡须、修鼻毛甚至清洗眼睛和舌头;马来族和印度族理发师则会提供按摩服务。(司徒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