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子女教育:中华“礼”学不可或缺
中新网11月14日电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11月1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有无德行是中华民族评价人格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文化的品格在于“礼”,“礼”构成了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让西方人和华人子女读懂几篇文章固然重要,但伦理道德的传承更加不可或缺。
评论摘编如下:
几天前,清华大学彭林教授随国侨办讲学团赴意大利讲学,期间,彭林教授举办了一场题为《礼与中国人文精神》讲座。原定一个小时的讲座,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彭教授的演讲超过了3个小时。彭教授从纵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引经据典,忆古思今,从“礼”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关系,精辟的讲述了东西文明及文化的差异,用一个“礼”字概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缘何彭教授的演讲如此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和广大师生的欢迎,这里与彭教授渊博的知识和精彩的演说不如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彭教授用一个“礼”勾勒出了海外华人久违了的中华文化之精髓,点播出了华人子女在教育问题上最突出的结症,揭开了海外华人久远不愿触及思想深处的疤痕。
随国侨办讲学团赴意大利讲学北京海淀翠微小学的王俊茹老师在为学生讲授的《梅花魂》一课时,王俊茹老师出于尊重课前向同学们征求意见,询问了同学们的课堂礼仪。王老师最终的选择是尊重同学们的意见。上课时,王老师首先问同学们好,向同学们深鞠一躬。而此时,座在下面的学生却无动于衷。王老师依然笑笑开始讲课。课间提问,同学们依就座着回答问题,有些同学的坐姿甚至不堪入目。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曾向笔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故事。几个月前,笔者的朋友曾向自己的女儿发了一次火,说了一些过重的话,从此女儿便在不理父亲。当父亲讨好女儿,并表示向女儿赔礼道歉时,女儿竟然说,请以后不要再骚扰我。或许大家会认为,此案例在海外华人家庭教育中只是一个个案。其实不然,现实生活中海外华人的“礼”与“孝”正在逐步被西化思想所淹没。
中华民族自古乃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明史,靠一个“礼”造就了大中华万邦来朝的辉煌。众所周知,《弟子规》是中国人必不可缺的启蒙读物,“规”其实就是礼仪,就是为人处世的规范。孔夫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是对孔子的话详细解读,曰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其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精华。
中华文化史就被称为礼仪文化,更确切的说,“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这样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那究竟什么是礼呢?《礼记·礼运》曰:“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左传》又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意大利演讲时,也曾引用了《礼记·曲礼》中的一段话,“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
礼与非礼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正确和错误判别的标准。韩愈在《原道》之作中称:“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返本归源,再回到《礼记·乐记》的话:“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其中道出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绵延起伏、生生不息、和谐万古,迄今成为世界人类史上没有中断的唯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不在是一句口号。当然,让华人子女或西方人认识中国字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决不仅仅是认识几个中国字那样简单,传播中华文化更应侧重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礼”的精髓。
有无德行是中华民族评价人格的重要依据,中华民族文化的品格在于“礼”,“礼”构成了中华文化教育的核心。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让西方人和华人子女读懂几篇文章固然重要,但伦理道德的传承更加不可或缺。试问一个不能孝敬父母的人,哪怕他有再多的学问又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有才无德只能殃及社会、祸害他人。故尔,传播中华文化首先应该讲好“礼”学,让海外华人子弟多学学《弟子规》,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应该是极大的幸事。(博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