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的新加坡生活:适应容易 爱上多元化(2)
适应生活相当容易
陈苡琳在新加坡工作后,不少香港朋友去旅游时,总会找她当导游。她笑说,一些景点去多了难免觉得无味道,但朋友既然找她,她还是很乐意带他们到处逛逛。爱吃叻沙的她,最喜欢带朋友到在小贩中心吃当地美食,还装出一副很懂的样子解释每道菜的出处。“这让我发现,自己原来喜欢身边有许多不一样的文化。”
她说,公司要安排外派她的时候,考虑过欧洲、美国等地,但她认为那些地方文化较单一,容易被排挤,不像在新加坡,不管是哪国人,当地人都以友善态度欢迎。
陈苡琳说,当地香港人的圈子小,每当品尝到不错的港式美食,大家会彼此相告。因为吃不到太多想吃的香港美食,她还因此培养出烹饪的兴趣。不过她说,其实想念的不一定是食物的味道而已,而是那份感情,跟家人亲友一起用餐的感觉。“譬如我觉得讲广东话很舒服,而食物跟语言是相关的,和香港人在一起时,当然是用广东话分享开心事或宣泄情绪,感觉比较能够表达自己。”
对现状感到满意的陈苡琳也说,虽然还未考虑申请成为永久居民,不过她还挺想在新加坡长住下来。
不愁找不到适合口味的食物
适应当地生活,对徐辉来说似乎相当容易。他的父母是印度尼西亚华侨,从小常吃印尼和马来式菜肴,加上他也爱吃榴梿,所以他根本不愁找不到适合口味的食物。
徐辉在1999年成为新加坡公民,也找到了另一半。比较新加坡和香港两地的生活,他认为后者的生活节奏较快,例如上班处理事务,香港人感觉快些,效率高些,生活步伐比较紧张。
至于两地人的待人处事,他说:“最大差别当然是新加坡人一开口就讲英语,香港人则一开口讲广东话。不过新加坡人普遍较友善,比较喜欢帮助人,遇到有人问路时,愿意耐心讲解。”
特别喜欢当地绿色环境
梁展霞过去在香港的国际救援组织乐施会(Oxfam)负责筹款工作,1997年,她刚好有机会去新加坡帮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进行一个项目,后来基金会在新加坡的总部搬去泰国曼谷,已经爱上新加坡的她,决定不跟过去。
她说,自己特别喜欢新加坡绿色环境,以前去度假时,一出樟宜机场,经过东海岸公园大道,对沿路的美景一见钟情。她虽曾在日本住一年,但她更欣赏新加坡多元化的环境,强调的是包容,强调大家尽量求同存异,所以“自己很容易fit in,没有什么难以适应的地方。”
梁展霞说,感觉现在香港人比较谦虚了,不像过去那么骄傲,老觉得自己是亚洲四小龙之首,常用比较负面的眼光看其他地方。但现在经济情况不一样,中国大陆赶上来的速度,令大家开始思考,香港靠的是什么?过去的成就能不能持续?
在新加坡多年,她直言自己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的地方。“文化的不同是一定会有的,这是我们每天都得面对的。我们的成长环境,造成我们做任何事会追求效率,说话快些,走路也快些。”以搭出租车为例,她说,在香港,乘客抵达地点之前早已准备好车钱,抵达时司机也第一时间找钱,乘客很快拿了零钱下车;而在新加坡,好多人会慢慢地拿出车钱,然后等司机找钱,乘客也会收好钱才慢慢下车,就算出租车站有长长的人龙,乘客也不会有意识地加快速度。”
因为爱唱广东戏曲,梁展霞结识了新加坡籍的丈夫,两人在2004年共结连理,还一起设立贸易公司,协助提倡公平贸易。
梁展霞目前还是永久居民,她打算不久后申请成为公民。但她最不喜欢人家问她是新加坡人还是香港人,因为她认为重要的是心态而不是国籍。她说:“基本上我们都是地球人,可我们需要一个地方居住,因此必须作出选择。而现今没有一个城市可以独善其身,第三世界国家发生的事情也会影响到我们。”(苏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