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英华人的过年故事:春节是剪不断的“中国结”
中新网2月8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春节所有中国人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对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来说,春节的意义更加重大,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在外漂流了多少年,春节从来都是他们剪不断的“中国结”。蛇年春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华人华侨、留学生、非法劳工等不同身份的在英华人,讲述他们各自的过年故事。
向世界呈现一场精彩的庆典
陈惠明博士,牙科医生,华埠商会副主席。祖籍广东,马来西亚出生长大,来英国30多年。2013蛇年伦敦华埠新春庆典舞台总监,负责所有娱乐活动策划。
陈惠明的蛇年春节注定要在“战斗”中度过了。身为伦敦华埠蛇年新春庆典舞台总监,在大年初一当天的庆典中,他要在所有的场地巡视,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直到活动结束。
从小就喜欢热闹以及文艺活动的陈惠明,在30多年前伦敦华埠开始有新春庆典活动时,就参与了策划。他依然记得1978年第一次春节表演的情景,由于条件有限,唐人街的小舞台上,表演的节目只有武术以及广东京戏等地方特色节目,而舞台之外的节目也只有舞狮。“虽然节目又少又简单,但人们还是很开心,因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终于可以感受到中国年的气氛了。”陈惠明说。
30年来,陈惠明见证着伦敦唐人街的一步步繁华,也历经着春节庆典规模的一次次扩大。表演的舞台从唐人街扩展到周围的莱斯特广场和特拉法加广场;游行庆典的场地也走出唐人街,甚至邻近的几条街道都要封路;观众也从一开始的几千人到现在的几十万人。
“现在的规模至少是当时的十几倍,还有国内来的团队参与其中,伦敦政府也越来越支持负责周边的治安活动,我们也积极的吸纳英国主流演员参与。我们不仅要给英国人看,也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海外华人的力量在不断提高,我们有能力举办这样一场盛大的庆典。”陈惠明兴奋地表示。
会把中国文化传播给下一代
Sand Xia,在英居住7年,ETE时尚女装品牌欧洲设计师,与美国丈夫Tom组成跨国家庭,3年前生下混血宝宝。除了出生成长的中国,Sandy Xia还曾在美国、比利时、英国等地方过春节。
大红的灯笼、热闹的锣鼓、美丽的窗花、丰富的美食,北方人习惯用这样丰盛的春节来庆祝他们一年的丰收。Sandy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传统的东北家庭,而她20岁以前的春节记忆就一直是这样一幅热闹红火的景象。
后来出国留学,辗转美国、比利时等地,春节在Sandy的生活中开始逐渐的淡化。与华人生活圈脱节的她,甚至有时忘记了春节是哪一天。“当时网络不发达,信息也不畅通,全班同学只有两个中国人,那次我们一直到春节结束后两天才知道已经过了,又重新补上。”Sandy感慨地说。
7年前,她与丈夫到英国定居,后来又生下宝宝。伦敦愈来愈浓的中国新春气氛也感染着这个跨国家庭,Sandy经常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她的家人分享。“今年我会带孩子参加两个伦敦华人举办的庆祝活动,让她多接触,我希望我的孩子能传承中国文化。那些习俗仪式不一定要遵循,但是一定要知道和了解,不能忘了根。”
17年后终于能回家过春节
阿彪(化名)和阿忠(化名),90年代末来到英国,一直在中餐外卖店从事厨房工作。
在度过了漫长的17年“地下”生活后,当年一起经历千难万险到英国的阿彪和阿忠,终于要踏上那片曾经熟悉的土地了,他们要在蛇年的春节回家乡过年,与家人团聚。
上世纪90年代末,刚到英国的阿彪和阿忠在伦敦萨里区的一家中餐外卖店打工。刚开始的10年由于没有身份,只能一直待在厨房里,不见外人,语言不通也不能接触社会。20年来,这家外卖店曾几度易主,从香港人又换成阿富汗人,居住在周围的一批顾客甚至可谓是吃着他们做的食物长大,但他们却一直鲜少与外界接触过。
除了厨房,外卖店楼上的房间是他们仅有的活动场所。好心的老板帮他们买了一台电视,开通了中文频道,让他们可以观看中文节目,这成为他们唯一的日常娱乐。
没有家人朋友相伴的春节,对于他们俩来说就是白天看一场电视春晚。到英国满10年后,阿彪和阿忠拿到了永久居留权,但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长时间不接触社会,使他们习惯性过着封闭的生活,每个月的收入都是直接汇回给在国内的家人。靠着阿飚寄回去的钱,17年没见的儿子如今已快大学毕业。
今年,外卖店由于经营不善关门,他们决定在这个春节回家看望家人。“17年了,终于要回家了,心里兴奋的同时也有小小的恐惧,也害怕国内变得陌生,不习惯。”
春节一定要看春晚
叶歆,来英16年,金融保险公司白领,做分析工作。
在叶歆的童年记忆中,春节代表着温馨的年夜饭,震耳欲聋的鞭炮,厨房里一盘盘热气腾腾的水饺,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她这辈子都忘不了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后,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鞭炮的火药味,还是小孩子的叶歆总觉得这个味道就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12岁时,叶歆跟随爸妈远离家乡来到英国,而她的新年记忆也从那时起发生了变化。在英国经历了中学、大学、毕业工作,虽然每年的春节一家人也都在一起聚餐,但儿时那种浓浓的年味儿却再也没有找到过。
“每年的春节,除了伦敦最有气氛的唐人街,就很难有过年的感觉。而且每年农历春节,英国都不是假期,都要考试或者工作,很难有节日的轻松心情。”叶歆说。
由于缺乏气氛,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变成了叶歆春节的必备活动,她甚至比在中国的时候更认真的看春晚。“刚到英国的时候网络也没有这么发达,综艺节目也没有现在多,一年跟中国最息息相关的就是‘春节联欢晚会’,看到那些熟悉面孔,曾经一度让我感动到流泪。我们一家人在英国一起看春晚表演,是这么些年从来都不变的春节活动。”
一个人的春节也浪漫
嫣然,留学生,来英半年多,现于谢菲尔德攻读英国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位。
今年是嫣然第一次在异乡度佳节,多少会有些思乡心切。她关于年的印象更多停留在童年,那时的她会提着用罐头瓶子做成的灯笼满街疯跑,把一整串的鞭炮拆下来一个一个的放,还有小年时妈妈亲手做的粘豆包和馒头,飘出满屋的香气。
年味儿留给她最深的记忆,还在每逢新春佳节,家人都会把一个大大的福字倒贴在门上。她说,当时觉得这样能把福气关进门里,而现在她更认为在门上贴福字,其实是积攒对人们生活的美好祝愿。
小时候,父亲也不买对联,只买红纸和墨汁,“我们就编词的编词,写字的写字,对仗不工整、写得歪歪扭扭的对联常惹来哄笑。可父亲一直让我们坚持这个习惯。”
问及今年如何过春节,她说:“今年除夕,我会给自己买束鲜花,这是给自己的新年浪漫。虽然这里没有节日的喧嚣和繁杂,但是让我可以安静的整理一年的思绪。”
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的愿望是希望能告诉妈妈:“她是世界上最慈祥的母亲”。学习英国文学的嫣然,引用英国知名作家沃尔特•司各特在母亲离世前的病榻上、对未能诉说对母亲爱意而悔恨至极的例子,表示自己不愿犯同样的错误,“我愿在母亲身体尚健时大声告诉她”。
她说,对年的守望中,家是最亮一颗星,所以天南海北的人过年都愿向家的方向奔涌。(侯清源、赵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