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悄悄改变纽约东哈林区 投资买房带动房价
中新网4月15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南起96街,北至142街,东倚东河,西邻五大道,东哈林区(East Harlem)是纽约曼哈顿的一部分。龙蛇混杂、治安不佳、种族冲突,这些都曾经是它不太光彩的标签。它也曾被称为意大利人的东哈林、西语裔的东哈林,而今,遍布全球的华人正在悄悄地改变着这里。虽说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东哈林区仅有3%的居民为亚裔,但令人震撼的是增加的速度已经达到了239%,就在10年前,这个数字仅仅为0.9%。
华人投资买房 带动房价
在上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住房问题,东哈林的很多房子都被划归政府所有,政府楼林立,也让很多社会问题凸显。街边游手好闲的帮派分子、面容消瘦的毒品贩子、对生活绝望的抢劫犯们……这是当年哈林区的真实写照。
而在今天,为了更大的房间、更便宜的价格,和许许多多的纽约客一样,越来越多的华裔也在朝着东哈林迈进。随着大批量新房屋的修建,大量中产阶级及上中产阶级家庭在过去的两年间大量搬迁到这里,也使得东哈林成为2012年纽约房价增长幅度最大的区。
也由于新住户的成批涌入、新房屋的大量建成销售及房价的提升,过去两三年里,东哈林区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大量白人家庭及不少亚裔家庭成了这里的新住户。便利的交通,位于曼哈顿岛上部,不管是前往中城还是下城华埠,通勤的时间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如果房屋邻近五大道,步行前往中央公园更是咫尺之隔。在过去两年内,接手了大量中国留学生和新上班族的大型租房管理公司美国都市人,无疑在他们身上尝到了甜头。他们工作稳定,从不拖欠租金,哪怕是学生也能大手笔地拿出几个月的押金。现在他们开始着手向更多这一族群推广在东哈林的公寓楼。
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多了
乘坐4、5、6号地铁,在125街出口上来,或许你会觉得这里和华埠、法拉盛又或是布鲁克林的华人聚居地相差太远。因为目所能及的都是深色皮肤的人们和随处可见的西班牙文、英文招牌。
可是,在早晨七八点钟匆匆走向地铁站的人流中,你很容易就能发现人群中背着包的黑头发上班族;在下午三四点钟,学校刚刚放学时,街头那一撮又一撮结伴而行的孩子,那一个个黄皮肤的孩子让你不能错过;又或者无意中的一瞥,那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车流中穿梭,身穿反光马甲、头戴安全帽、脚踏自行车的朴实外卖郎……他们悄然无息地融入了东哈林,让这个原本人口组成以西语裔为主、非裔其次的社区,有了一点不同。
“我在东哈林开了18年的餐馆,当时是这里唯一的华裔面孔,不过现在不一样了,街头常常能听见熟悉的中文。”经营着这家小小外卖中餐馆的老板赵志坚,可谓是见证了东哈林近年来的风风雨雨。走进他位于117街和1大道交界处的腾龙中餐馆,你仿佛走进了华人在全美到处可见的,保留着最实用、最经济模式的中式外卖餐馆。
打劫专挑华人?
聊起前些日子被主流和华人媒体所关注的针对华人的抢劫事件,赵志坚也有所耳闻。他知道发生的8起案件中,凶手都是惯用老手法,跟踪受害者进入公寓楼的电梯,再趁着四下无人时,打受害者并劫走钱财和手机等物品。案件之所以让社区震惊,就是因为在这个以西语裔为主的东哈林区内,受害者无一例外全都是华裔。
是因为华裔身材普遍不够魁梧?遇上抢劫不敢呼救?还是事发后因语言、身份问题不敢报警?为什么嫌犯都看准了华裔下手?这里华人比例有如此之高吗?为什么短短时间内专门针对华人的案件频发?案件背后引人深思的问题不止一个。
在赵志坚看来,今天的东哈林治安已经比18年前好了太多。“那时候街转角都是做白粉交易的啊。”他回想起抬脚就可能走进毒贩子老窝的年代,仍然心有余悸。那时送外卖也常常被抢劫,而这一情况也只是到了近三四年才有所改善。
“专抢华人啊,太可怕了。我要有机会就搬走。”家住115街和2、3大道之间的陈女士毫不避讳地说出心中的担心。现在她们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住在东哈林14层高的政府楼内。这并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只是因为申请表格递上去后,就被分配到了这里。“其实我自己觉得还可以啦,就是听说一下子发生这么多起针对华人的抢劫案,不能不叫我担心啊。”陈女士在这里住了4年多,楼上楼下共认识了3户华裔家庭。她家是两室一厅,房租随收入而变,现在大概每个月交600美元的房租。
和陈女士一样,很多搬入东哈林区的华裔家庭,都是因为华埠附近的政府楼房少、人多,才被分配到这里。他们中很多人买个菜就要花费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坐地铁去华埠,有的等待机会搬走,有的则在期待更多的华人超市、餐馆落户东哈林,让生活更便利。这样的话,治安糟糕一点似乎也不是那么无法忍耐。
好在连环劫案的嫌犯詹森已经被捕,还是让不少人舒了一口气的。
华人仍和社区隔阂
“我们楼里面,最多的是西语裔,接下来就是华裔了。”在位于118街和2大道附近的联合政府楼(Linkage House Project)工作的社工科拉佐(Alma Collazo)热情地介绍着该楼的人口组成。该政府楼主要面向低收入老人,为他们提供可负担住房。标准为年龄在62岁以上,夫妻年收入不超过2.5万美元,或者个人收入不超过2.1万美元。
谈到楼里的老人家们,柯拉佐如数家珍。她认为在最近5至10年内,华裔的数量可谓日渐增长。可服务好这些老人家并不容易。作为社工,她必须考虑到各个族裔的需求。
因为很多的华裔老人并不能熟练使用英语,对于以英语和西语为主的活动,他们自然不感兴趣。她一直在寻找更多的方式方法来组织活动,让这些华裔老人们不觉得被遗忘。
目前,最令华裔耆老受欢迎的活动,莫过于医药专业学生们一年6次的拜访,这些中文组的学生们无疑是深得老人家之心的。
联合安居协会(Union Settlement Association)的老人服务副主管简·理查森(Jane Richardson)对于为华裔老人服务却没有柯拉佐这样乐观。简说:“没错,你是可以在中心的登记簿上找到那些华裔姓名,但日常的活动中,你是看不到他们身影的。”联合安居协会是东哈林区的一家社会服务机构,它下属的老年中心同样是周边老人的主要活动地。
在简的感受中,华裔老人不爱和人接触,除了在特别准备的春节活动上看到他们外,去老人中心,对他们的意义只是去领取一份免费的午餐。他们不会像其他族裔的老人家那样,每天去中心报到、参加各类不同的活动。虽说困难重重,联合安居协会旗下的杰弗逊老人中心(Jefferson Senior Center)仍在努力。
各族裔都留下印记
在这里买房、租房的华人无一不在述说着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华人把目光投向了东哈林,让这个以前几乎没有亚裔的社区,多了许多亚裔面孔。
越来越多的人排队等着搬进政府楼,越来越多海外买家投资高档小楼,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公寓……
在东哈林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社区,就像它无处不见的街头壁画,西语裔、非裔、华裔……每个族裔都在这幅独特的壁画上书写着印记,不管是颜色冲撞、迭加变色,又或是交相辉映,都是它的独一无二。(苏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