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华人如何翻译美国地名 与移民历史发展有关
2012年9月25日晚,南加州柔斯密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把该市市名(Rosemead)的官方中文译名确定为“柔斯密”。华裔市长劳朱嘉仪解释说:“‘柔’字语境中有温和、仁慈、美善的含义,‘斯’因惯用词斯文而颇有文质彬彬之感,‘密’则有关系亲密、繁茂的意思。”此前,中文媒体及华裔商家常称该市为“罗斯密”或“柔似蜜”。拥有5.3万居民、亚裔占60.7%的柔斯密市在市议会上讨论该市的中文名称,这在美国历史上大概绝无仅有。
在华裔移民史超过150年的美国,很多中文地名的来源,已难以找到精确的历史记载,即便问高龄的华人华侨,也难问出所以然。不过,通过对中文地名产生及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一些规律性东西。简单地说,美国地名的译文,首先与华人移民的历史及发展有关,其次反映华人的文化背景和特色,第三大多以音译为主、辅以中文文字意义上的润色,最后是两岸对于地名翻译的规范化和统一化。
地名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和文化过程。比如,弗吉尼亚(Virginia)是到达美国的殖民者为纪念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她终身未嫁,因此被称为“童贞女王”即VirginQueen)而命名;路易斯安那(Louisiana)是为纪念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它们记载了美国的殖民史。美国地名的中文译法,也有这样的特征。像旧金山(San Francisco),曾被以讲粤语为主的早期移民译为旧金山,取自头三个音节“San Francis”。后来随着淘金热吸引更多华裔移民,它又被称作“金山”。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发现金矿后,为了与“新金山”墨尔本有所区别,“San Francisco”改称“旧金山”。
洛杉矶(Los Angeles)曾被讲粤语的老华侨按发音称作“罗省”,并保留至今,比如现在的“罗省中华会馆”和“罗省总商会”等。但音译而来的“洛杉矶”,逐渐为广大华语世界所认可,并成为两岸乃至美国官方的中文译名。显然,这里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地名译文规范化和统一化就是约定;大家习惯于某种称谓,就是俗成。夏威夷州的“Honolulu”,音译是“火奴鲁鲁”,夏威夷语里意为“屏蔽之湾”或“屏蔽之地”,但它被称为“檀香山”,原因是当年夏威夷出产贵重的木材檀香木并被运到中国,于是华侨们把这里叫做“檀香山”。
从华裔移民的历史看,早期的移民大都讲粤语、闽南语、潮州话及客家话等中国南方语言,因此美国地名的翻译也具有这些中国方言的特点。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美国中文地名形成过程中,华裔先民创办的中文媒体,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1854年在旧金山创刊的世界上第一份华文周报及美国第一份华文报纸《金山日新录》,1856年在加州首府沙加缅度创刊的全球第一份华文日报及美国第一份华侨主办的报纸《沙架免度新录》,1875年创刊的夏威夷群岛最早的华文报纸《檀山新报》(又称《隆记报》)等,奠定了“旧金山”、“檀香山”和“沙加缅度”等译名的约定俗成。近20年来发展迅速的以国语为主的电台和电视台,也对译名起到稳固作用。
随着华裔增多特别是讲普通话的移民增多,英文地名的中文翻译越来越呈现出以国语发音音译为主兼顾习惯说法及略加中文修饰这样的趋势,像Alhambra-阿罕布拉、Diamond Bar-钻石吧和Cerritos-喜瑞都等城市译名,都有这样的特点。(李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