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旅英华人“国际候鸟族”的苦与乐:寻找动态平衡

2013年04月20日 09: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旅英华人“国际候鸟族”的苦与乐:寻找动态平衡

  中新网4月20日电 据英国《华闻周刊》消息,世界越来越小,资讯越来越快,地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而人才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近日,英国《华闻周刊》记者通过采访调查发现,在旅英华人中有这样一个“国际候鸟族”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商务交流或学术交流的需要,在英国和中国的城市之间频繁地“飞来飞去”,坐国际长途飞机成了家常便饭,来自英中两国的资讯在他们头脑中激荡,迸发出新的创意和火花。

  他们,一方面正在享受这种由英中不同的交际圈、信息圈和生活圈差异带来的激情和新鲜感,享受着两国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的优势与先机,另一方面又为这种颠沛流离、东奔西走的生活方式所苦,不知自己的“根”应该“扎”在何处,又该 “扎”多深。

  英中游走考验体力心力

  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高级讲师、重庆大学经管学院兼职教授熊榆是“国际候鸟族”的一员。

  “每三个月回中国待一个月,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中国,四分之三的时间在英国”,他向记者表示。

  作为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高级讲师,他在英国的主要工作是做研究和给学生上课,在中国除了兼有教职,还有大量的活动和项目需要他操心。

  此外,由于身兼英中两地的工作加上两地的时差,他在中国白天工作8小时之后,往往还需要在晚上处理英国方面的邮件和事务, “中国休息了,英国还是上班时间,我在中国期间常常需要加班到凌晨2-3点才能处理完英国的事情,在精力上会是一个问题,但久了也就习惯了。”

  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英国新教育(New Education)培训公司总经理兼培训师喻春喜也谈到了自己的“候鸟式”生活。新教育培训公司在英国创立,但目前由于目标市场转向中国,喻春喜在中国待的时间开始变得更长。

  “因为国内的事业是二次创业的初期,所以现在主要的时间用在了国内。但同时也希望把中国的事业往英国做做努力,所以现在算是在中英之间游走。”他表示。

  在喻春喜看来,回国期间,很多时间住在酒店里,“居无定所”既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对心力的考验,这种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有家人的牵挂,都是令他感到困扰的地方。

  供职于一家英国公司的赵楣媚,因为工作出差需要,也需要频繁往返于英中,而其工作内容要求她在外国团队和中国团队之间担任桥梁的作用。

  “带领外国团队和国内同行交流的话,脑力劳动特别频繁,不仅在中英文之间来回切换,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很多挑战。”她表示。

  做事方式、交际圈落差大

  频繁往返于英国和中国,七八个小时的“时差”已经让人头疼,而更令人难以适应的是两地工作习惯的“落差”。

  对于英中工作方式的差异,赵楣媚感触颇深: “工作文化和工作习惯上差异太大了,非常典型的一点,英国人的工作倾向于提前规划,越早越详细越好,但是中国人工作起来的灵活性是非常强的,有可能整个过程中变动因素会非常多,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能够及时切换调整,我们还得让和我们一起合作的英国人更快地适应中国的文化,也是一个相互理解和体谅的过程。”

  “中国人很多业务和工作是在饭桌上完成的,老外的话,工作和生活区分得比较开。”她说。

  熊榆也表示,对于英国人和中国人“做事方法”的不同有深切体会:“在英国的时候感觉精神上会放松一些,因为英国人一切都是有条不紊、循规蹈矩地进行,基本上没有什么紧急情况出现。而在中国就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常常会有计划之外的突发事件发生。”

  喻春喜谈起自己在英国和中国创业的经历时,感叹两国“社交圈子”的不同,“国内接触的人比较广,情况和关系可能要复杂些。英国相对来说比较清晰一些,而且可信度和信赖度也要高些。此外,英国的社交方式更加高雅些,国内相对要入乡随俗。”对此,他认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方式都要尊重当地的文化。

  “请客吃饭、喝酒、谈事情都要按照当地的习惯来。举个例子,如果在国内约人见面,可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没有预约的习惯,约好的事情也容易发生变化。在英国,一旦说好的事情,双方是不容易轻易改变的。”他说。

  就两国获取信息渠道的不同,喻春喜说:“在国内相对要难一些,至少我是这么感觉的,需要与掌握着有价值信息的人多接触,网络沟通却没有这么方便。”

  熊榆也表示在英国和中国的“交际圈”构成有很大不同。在英国主要以生活上的朋友为主,和工作上的同事或朋友在一起吃饭交流的次数相对较少,获得信息也比较间接。而在中国,主要的交际是工作和做项目时认识的朋友,“在中国,工作上的朋友多,私人朋友少,大家交流的关于工作和项目的信息较多,能获得不少更直接有效的信息。”

  发挥资源优势 寻找“动态平衡”

  对“国际候鸟族”群体来说,往返于两国之间的生活既带来了一些现实的难题,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一些好的影响和优势。

  赵楣媚说:“回到国内要逐渐适应习惯很多应酬场合,有一段时间我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是在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不过,她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比较频繁地切换于两个国家,充满新鲜感和挑战感,“而这种跨国出差的经历对个人能力方面还是有很明显的提升的。”

  熊榆认为,不少人愿意过这种“双城生活”,是因为可以优化配置两地的信息、资源,相互促进,各取所长。

  喻春喜也表示:“双城生活也有它的优势,例如英国的市场里有很多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往返于两国之间,总能不间断的学习到新的东西。”

  “以我所了解的高校领域来说,像我这样来自中国的老师之所以能够得到英国高校的认可,并不是因为我们上课上得比英国老师好,或者做研究比他们做得好,而是因为我们有资源上的优势,能够有效地配置两个国家的资源。”此外,熊榆认为英中的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反而能带来一种“动态平衡”。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说‘英国好山好水好无聊,中国好脏好乱好开心’,这句话不全对,但又有一定的道理。整体感觉英国社会很踏实,但很无聊,中国社会很浮躁,但很精彩。所以在英国生活三个月,再在中国生活一个月的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正合适,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出来,相互平衡,让我既不会感觉到沉闷,也不会感觉到浮躁。”

  有不少“国际候鸟族”在英中之间游走,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失落感。对此,熊榆认为,要缓解这种失落感关键是要在英中两边“都把根扎深”。“如果有一边的‘根’扎的不够深,频繁的离开,就会感觉和那里的联系疏远了,之前的努力白费了,就会有失落感。但如果两边的根都扎得够深够广,就不会有这种失落感和不安感,反而能够发挥两地的优势。”熊榆说。(薛章 李晓枫)

【编辑:杨凯淇】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