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海外华人“政治海啸”一鸣惊人 为何来袭引深思

2013年05月08日 08: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当地时间5月6日,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在国王的见证下宣誓就职,开始第二个任期。马来西亚选举委员会6日公布的计票结果显示,马来西亚执政联盟国民阵线(国阵)在5日的议会选举中获得国会下议院过半数席位,赢得选举。  

  日前,马来西亚“历史性”大选落下帷幕。由于80%的华人转向反对党,使得执政党国民阵线(国阵)仅过半数获胜。国民阵线长期压倒性胜利的时代一去不返。国阵领导人纳吉布将此结果形容为“华人政治海啸”。一时间,华人选民闪耀在世界媒体的聚光灯下。

  为何“海啸”来袭

  华人选民深刻改变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联合早报网指出,纳吉布已注意到华人掀起的“政治海啸”。路透社同时称,纳吉布对华人的影响力感到十分震惊。为何华人群体突然“一鸣惊人”?

  据报道,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24.6%,为第二大族群。而其中约80%转向反对党,因为他们承诺废除独裁、打击贪腐、消弭华人面对的不平等待遇。

  可见,华人整体力量的增长,以及华人对自身政治权益的关切,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海啸”产生的主因。实际上,华人选民早已在世界各地的政治选举中崭露头角。

  去年的美国大选中,华人成为两党争夺的重要群体。数据显示,美国华人超过400万人,占美国人口的1.3%。据估计,到2020年,美国华人可达600万。面对如此可观的政治力量,观察人士在选前曾预言,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在大选中会发挥“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华人选民不仅在全国性的大选中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很多常规性地方选举中更被视为“香饽饽”。

  5月14日,加拿大卑诗省将举行四年一度的省议会选举,华人力量的壮大成为这次选举的一大亮点。有分析指出,华人选民的参与程度将会成为左右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

  华人选民的影响力逐渐显现,“华人政治海啸”是这个大潮中的又一浪涛。

  华人仍很沉默

  “华人政治海啸”使华人选民扬眉吐气了一把,但这并非华人选民参与政治的常态。风暴过后更应该冷静反思:华人选民真的一直在扮演“关键少数”的角色吗?

  时事评论员吴彦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来西亚华人担心太张扬会给族群带来负面影响,被压抑了50多年,但是“这次华人豁出去了”。

  50年的沉默才积聚成今天的一次爆发,这来得太晚,也太猛烈。马来西亚的“华人政治海啸”彰显了华人选民的力量,更加反映了华人选民参政的普遍困境。那就是,华人选民的政治参与度并没有随着华人影响力的上升而同步增长,华人选民依然很沉默。

  分析指出,近年来华人选民参选热情有所提高,但进展相对缓慢。有调查显示,美国加州华人选民有31%支持民主党,有7%支持共和党,而不表态的比例高达61%。这表明,大多数华人仍然对政治保持冷漠。

  这种政治冷漠导致华人选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大大低于主流社会民众。据英媒报道,英格兰和威尔士上周举行了地方选举,然而华人工党主席梁辛尼却说,调查发现10个华人中有8个不投票,而华人占英国人口的1%,80%的华人不投票令人感到非常吃惊。

  加拿大卑诗省议会选举候选人黄运荣指出,如何调动华人选民的热情出来投票,是各大政党都在思考的命题。而他们的千呼万唤似乎很难改变华人选民的冷眼相对。据统计,卑诗省的华人投票率只有20%左右。

  投出神圣一票

  目前,华人参政仍以候选人最为光鲜夺目,他们在政治领域捷报频传。例如去年的美国大选历史性地诞生了3名华裔女众议员,华裔议员赵美心评价称,这是亚裔参政的里程碑。

  其实,这些荣誉和突破离不开每个华人选民的支持,默默无闻的华人选民已是发出华人心声的隐形力量。对此,诸多参选的华人都深有体会。黄运荣就认为,如果华人不愿投票,即使人口再多,也不会得到政府的尊重,华人候选人在其政党内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力。

  每个选民的选票或许如石沉大海,不一定起到关键作用。即使能够有些作用,也可能不会直接体现出来。但积极参与投票却是表达声音、谋取权益的第一步。梁辛尼表示,除非华人行使投票权,否则华人的声音将不会有人听见。

  归根结底,华人群体在当地属于少数甚至极少数,其政治参与的核心是如何用有限的票数争取最大的权益。为此,华人选民不能再沉默,要把手中选票变成政治影响力。

  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海啸”已然过去,但它带给华人选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孙少峰 曹德超)

【编辑:王海波】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