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3名中国新移民创业故事:转行转出新出路
中新网6月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来自中国,三名新加坡新移民三个转行创业故事。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卓林波,大学时主修工业自动化,多年后却做上裁缝,迎来事业春天。33岁的李攀峰在所学专业领域工作了7年后,出来创业,目前已成为炼油石化仪表供应商。大学毕业后,加入本地投资银行的陈伟峰,在金融业不景气时,投身教育行业做新尝试,却试出了佳绩。
一、工程师转行卖窗帘
大学时主修工业自动化的卓林波肯定没想到自己多年后却做上了裁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转变,却让他迎来了事业的新春天。
33岁的卓林波来自中国张家界,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2008年初,他来新加坡,在本地找到一份往大陆地区销售网络测试仪器的工作,就这样留了下来。刚开始,语言、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不适应。
“在新加坡的工作是循规蹈矩,做分内的事情上分内的班,迟到早退都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这与我之前中国的工作大不一样。一是不太喜欢这种上班模式,二是想做点自己的事情,所以就想自己创业。”卓林波坦诚表示。
2010年,隐忍了两年的卓林波决定辞职创业。粗略地分析了一下本地市场后,他为自己设定了两个创业方向——做餐饮或窗帘行。
从未拿过菜刀的卓林波为了了解餐饮业的运作模式,决定以应聘后厨员工的方式到餐厅做详尽的了解和学习。经过两轮面试,最终他被一家日本餐厅聘请,做厨师学徒。
“进去工作才发现,每天就是跟在厨师后面学习切菜、配菜,根本没有机会接触餐厅的整体运作和管理。每天陷入眼前的琐事中,与初衷背道而驰。”这份工作卓林波没有做满一个月,就向老板提出了辞职。“没想到的是,老板提出加薪挽留,因为他需要永久居民身份的员工,来增加工作准证员工的配额。这也让我看到餐饮行业受雇佣政策制约的现状,最后决定放弃做餐饮业。”
筹备开窗帘培训班
几经筹措,卓林波在本地开起了自己的窗帘行。刚开始他是想从中国拿成品过来在新加坡卖。他先在中国深圳找了一个加工厂,新加坡有了定单就定制。但超长的海运时间是麻烦事,总是不能如期给客户交货,带来很多困扰。他于是决心亲自去中国学习窗帘制作与设计。
卓林波通过各种渠道在杭州找到一位师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慢慢发觉窗帘培训应该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因为中国的窗帘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至少在窗帘款式方面没有太多突破,款式大都比较陈旧,没有创新。”
学习期间,卓林波一直在琢磨如何把学到的窗帘设计和制作工艺转换成创业资本,仅仅是回新加坡开一家窗帘店吗?学习结束后,他退掉回新加坡的机票,直飞广州,在广州租好课室,筹备开窗帘培训班的各种事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在广州的窗帘培训中心就正式营业了。
“后来培训中心的收益超出我的预期,每期都是爆满。于是在2012年底又在广州开了一家分部,扩大了招生规模与培训规模。”
去杭州学习本来是为了解决交货期的问题,同时更深入去了解这个行业。但去了趟杭州,卓林波又发现另一个行业亮点——窗帘培训,并且马上付诸行动。现在的他以广州培训业务为主,基本上放弃了新加坡窗帘零售业务。
喜欢新加坡的简单、安全
谈起创业经历,卓林波说从来没把创业看得多么艰难神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为自己做点事都算是创业吧。没几个人是专为做一件事而生的,敢于尝试,在过程中学习和摸索,做着做着就成功了。”
现在卓林波的太太和孩子都成为新加坡公民,他保留永久居民身份,便于往返新中两国。“家安在新加坡,一是因为我跟我太太都喜欢这里。二是为了孩子,觉得这里的教育比较系统。但还有一点,我跟我太太在各自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了双方父母,以后也有回中国的可能性。所以我一直保留永久居民身份。”
窗帘培训中心的收益超出卓林波的预期,每期都是爆满。
至于家在新加坡,生意却在中国。他说没有考虑太多,哪里有市场就去哪里。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能跑得动。“广州是我的工作,新加坡是我的生活,两者都不可或缺。”
二、就业是做演员 创业是当导演
与卓林波说干就干、率性而为的创业经历不同,同样33岁的李攀峰在所学专业领域工作了7年,最终走出来建立润德工程技术公司。经过3年的打拼,目前已经成为较为知名的炼油石化仪表供应商。
来自中国的李攀峰目前是润德工程技术公司执行董事,新加坡公民。2000年,他在武汉科技大学就读。期间,参加湖北省教育厅和义安理工学院的交流项目来到新加坡,修读电气工程专业。2003年毕业后,李攀峰开始到艾默生电气工作,至2011年6月。这7年的时间,他从一名工程师助理成长为高级工程师,参加了上海赛科石化、卡塔尔天然气二期项目的设计、建设与调试等,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报读新加坡MBA课程
2006年,李攀峰在工作之余,报读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新加坡的MBA课程,为日后开公司做系统的理论学习。2011年,李攀峰决定自己成立公司,开启创业之路。“我认为就业是做演员,在别人的台上演;创业是当导演,创业最辛苦的也就是最初阶段要自导、自演、自拍。”李攀峰调侃道。
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成为新加坡炼油、马来西亚国油以及壳牌的注册供应商。这无疑给创业路上刚起步的李攀峰注入了动力。经过3年的拓展,李攀峰的公司已经成为多家企业的东南亚总代理,并且在新加坡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商标“wonder”。
李攀峰认为,一份事业最重要的就是得到社会的认同,做技术和工程最大的成就就是有自己的品牌,“不管是中国还是亚洲目前都缺少自己所有的自动化仪表品牌,大多都是美国和欧洲产品。我们就是要通过全球资源、本土服务的途径,建立本土的仪表品牌。”
今年,李攀峰和他的团队在做质量认证体系和专利的注册。他们想借助新加坡的品牌在这里打造区域的仪表名牌,从而在服务质量、效率以及价格上和美国欧洲产品竞争。
他说新移民在新加坡不管是创业还是就业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选择创业还是就业,更多的是取决于自己的性格以及家庭环境等。“从我个人的性格来讲我更愿意创业,因为更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动力和潜能,所以我满意现在的事业。”
三、新加坡经验助拓中国市场
39岁的陈伟峰来自上海,于2005年加入新加坡国籍。
高中毕业时,父亲决定送他到国外读大学,1994年,陈伟峰来到新加坡进修英语。初来时,“地铁里即使人多声音还是很小,马路两旁很少看到人。这和上海到处喧闹,到处施工,家家在搬迁的情形有很大反差。那时感觉新加坡的确很发达很文明,交的新加坡朋友多数都很友善真诚,自己很快就融入了这个社会。”陈伟峰回忆道。
获得学士学位后,陈伟峰加入一家本地投资银行,但九一一事件后,投资银行纷纷精简人员,陈伟峰被调至银行其他部门,这让他感觉自己与当初的理想渐行渐远。
正当他心灰意冷的时候,被一家本地大型教育机构招聘中国区经理的广告吸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试后,顺利获聘。针对当时金融业不景气的大环境,陈伟峰决定投身教育行业做新的尝试,谁料这一做就是7年。“这个看似阴差阳错的转变,虽然没有让我实现当初的愿望,但却带我进入了一个真正能够发挥所长的领域,那就是:以对新加坡文化的了解,用投行的思维方式结合自身的中国背景,协助机构把中国业务扩大化和专业化。”
2009年,陈伟峰又受聘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JCU),担任其大中华区域经理,常驻新加坡校区,负责大学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合作、招生和品牌推广。大学在中国招收了5000多名中国学生留学新加坡,建立了多个合作项目。
陈伟峰说:“在开发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做得相对好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新加坡受过教育和工作过,在中国又有自己的人脉,懂当地的方言,了解中国内地的运行方式。这样一来,为机构进入中国节省了试探和发展成本,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及时抓住机会。”
他说,这里的中国移民来自五湖四海,如果每个人都发挥了自身优势,那就等于协助新加坡深入到中国各地进行互通交流,这是利用自身资源的最好表现。(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