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葡华人二代面临成婚续家业问题 父母存担忧
中新网8月15日电 据葡萄牙《葡华报》报道,现在留居葡萄牙的华人中,大部分是青田人。据一篇报导称,1949年之前,生活在葡萄牙的青田华侨就有70多人。但是这段早期的历史,已经十分模糊,很多地方无法考证。现今的葡萄牙华人,大部分是1979年中葡建交之后才选择移民的。所以,算一算当初正当壮年或青春年少的华侨,如今的子女多已长大成人,面临着婚姻和继承家业的问题。
初来乍到的葡萄牙华侨,往往需要非常艰苦的奋斗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因此对于子女的教育的精力往往没有国内家长充沛,尤其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授上。早期的葡萄牙华人教育并没有如今的便利条件,比如中文学校。所以华人家长往往把子女送往当地学校学习,耳濡目染的是葡语以及葡国文化,尤其在10岁之下的孩童时期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非常关键的年龄阶段。但是,由于父辈忙于生计和事业,往往错过了塑造子女的这一关键阶段,这也是现实情况所限制的。
早期出国奋斗的那一代父辈,现在往往事业有成,衣食无忧,所以有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为子女操心。那么他们是怎么想的呢?他们的子女又是怎样认为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依次分析父母和子女的心理,把这些原本隐藏在生活琐事的本质揭示出来,供广大华人同胞讨论,以求解决这一困境,也为即将面临这一问题的华人父母提供前车之鉴。
勤俭持家的中国家庭文化的延续需要子女本人就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华人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外国人,主要源于中国家族文化的传承,这也包含在香火传续的内容中。华人父母奋斗几十年的基业的传递,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华人子女对于父辈事业的认同,这是因为父辈华人往往是扎根在华人圈子中发家做生意的,华人间相互联系,相互依靠,彼此之间的情谊往往超过了生意朋友的范畴,往往是实实在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无论在生意上或是生活上。子女没有对华人社会的文化认同就非常难于深入华人圈子,自然而然不能将家庭基业传续下去,更不用说发扬光大。
尽管很多华侨已经身处葡萄牙多则二三十年年,少则十多年,而且他们之中不少人掌握了多国语言,尤其是葡萄牙语,但是早年的中华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的传统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感觉跟中国人说中国话才是最舒服的,除非无法避免的情况,他们并不愿意讲外语。
所以纵观语言、文化、家业传承等多种因素,大多数华人父母更愿意他们的子女在华人圈子里找配偶,更愿意子女接触华人圈。虽然如今的父母观念比较开放,不会用自己的想法左右子女的选择,并且尊重子女的选择,但是他们会有他们心中的“偏爱”。当然,这种“偏爱”的实现,是促成家庭美满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身处华人圈,才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华人,时间长了,渐渐便能接受华人作为配偶。华人父母也是有机会就介绍华人朋友给自己的子女,以求渐渐地将子女引入华人圈子,当然了,如果子女本就拥有众多华人朋友,那么父母们就省心得多。
融入华人,语言是关键。尤其是接受过系统葡萄牙教育的年轻华人,他们的中文功底比较薄,有一部分青年华侨用中文日常交流仍然不能流利,更不必说使用汉语深入交流了。最让人担心的是中文读写,凡是涉及到汉文字认知的事情,都会让他们头疼。所以,在接触华人朋友之前,他们就有一道心理关卡要过,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挑战,是新领域。
在国外长大的华人子女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并非字面上的人与亦云,而是实际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生活片段的叠加。他们会面临矛盾的归属感。很多在葡萄牙的华人,虽然有着合法居留,但是并没有葡萄牙国籍。但是,这些国外长大的孩子一出生就注定是葡萄牙国籍,也就是说法律上是葡萄牙人。那么,就自身来说,身体里是华人血统,出示的是葡国文件,说的葡国语言;就家庭来说,自己是葡萄牙人,父母是中国人,甚至哥哥姐姐也是中国人。这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龙的传人,却在自己没有选择权并且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地被披上了葡萄牙人的外衣。无论他们长大后是开心或是不开心于这件事,都成了不可逆的事实。
说国外长大的孩子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也许有些过分。但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华人父母们想要达成自己的心愿,仅仅苦口婆心不行,强拉硬拽更不行,还应当多一些理解,多一份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