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华人谈精神疾病色变 专家吁切勿讳疾忌医
中新网9月30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在美国华人社区,有些民众对于精神病,犹如谈虎色变,不仅患者个人因为担心面子而不愿就医,家人有时也因面子而对外掩盖病情真相,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在不知觉的情况,病症愈加严重。纽约复旦大学社会学研究学院副教授龚惠明指出,患有精神疾病应尽早求医,不仅有利于病情得到控制,也有利于家人能够获得正常的生活。
龚惠明博士介绍,许多人对于精神病的定义存在一定的误区。精神病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的精神病包括:
1)焦虑症、诸如恐高症、空旷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恐慌症、社交恐惧症、强逼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2)情绪病,症状显现为情绪低落、无精力、缺乏兴趣和动力、睡眠失调、无胃口、无性欲、精神难集中、对自己、别人及将来的看法都负面,并且有轻生的念头。如果其中的五项情绪持续2周以上,就可能变成忧郁症。
3)进食失调症,包括厌食症和大食症。如果精神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将发展至重型。
严重的病症包括:
1)思觉失调症,如精神分裂,病征包括出现幻觉、妄想、心灵感应,对外界的刺激不能分辨真假、无法过滤,个人性格和行为出现改变。
2)两极情绪病和狂躁抑郁症,病征为情绪在狂躁和抑郁两极端周旋,狂躁时会有很多计划,心情兴奋而作出脱离实际的作为;情绪低落时,症状如同抑郁症。
3)物质滥用,如毒瘾、酗酒、滥用药物。龚惠明表示,在这些病症,有生理、心理和环境的因素综合原因造成。
华裔移民来到美国,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常常面对语言不通、生活习惯改变、无法适应当地社会文化,而产生心理压力。如果心理的承受能力低,而受到的心理压力大,那么将导致精神病的产生。
龚惠明表示,许多华人对于精神病犹如谈虎色变,其实不然,早日接受治疗,不仅病情可以获得控制,病人的家人照护者也可以减轻压力,获得正常的生活。
如何分辨自己是否患上了精神病,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应当就医?
龚惠明介绍,精神病不是一时的心情不好,也不是靠意志力就能够控制。如果病患感到自己的行为、性格与平常有很大差别,短期内的情绪波动很大,在多次努力尝试后都无法改变,并且困扰其个人的情绪会影响到生活、工作、学业、家庭及人际关系,并且这种困扰持续了一段时间,那么病患就应当找心理辅导员或精神病医生诊治病情。
龚惠明说,在出现情绪困扰持续一段时期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以为是个人的自制力不够、性格软弱而无法控制情绪,而应提高警惕前往寻求帮助,以确诊是否患上精神病。如果精神疾病不能得到有效疏解,那么将可能导致情况愈加严重。在接受治疗时,一般通过与他人倾谈,获得专业辅导,并且配合药物治疗。如果情况严重,接受治疗的时间将较为长期性。
龚惠明指出,精神病患者最需要的是家人的关怀。首先,无论患者或家属都应当正视精神病,和其疾病一样,每个人都有可能会患上,同时这类疾病和心脏病、糖尿病一样,具有病发的长期性。其次,亲友应尽可能地聆听、安慰和关怀病人,说话应温和、清楚和简短,如果看到有复发的征兆,应提醒病人,并鼓励以及求助。精神病也需要药物治疗,所以亲属应提醒病人定时用药。
对待精神病患,切勿过于挑剔,也勿以理争辩,或对其持有过高的期望,同时也应该信任病患,不要过度照护、事事代劳。龚惠明说,患有精神病,不仅无法控制个人情绪,并且丧失对现实的分辨能力等等。患者最需要的是亲人的支持与关怀,同时出现症状应当及早求助就医,不仅病情获得控制,也能减轻照护者的压力。(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