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美国对华裔歧视有所缓解 但仍持续存在(图)
美众议院《排华法案》道歉案全票通过,以立法形式向华人道歉。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美国华人抗议加州歧视华裔亚裔子女平等就学提案。
图片来源:环球新闻在线
《美国之音》近期就“美国公众对华裔美国人的看法”这一话题进行了持续报道,分析了华裔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并对“模范族裔”、歧视等现象进行了剖析。文中提出,美国对华裔的歧视虽相较以往有所缓解,但仍持续存在。
贡献不容忽视
难道美国忘了华人一直以来为当地所做的贡献吗?
且不说19世纪中叶来到美国,为其修建西部铁路的华工,近数十年来华人对美国科学技术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从月球火星航天探索,到华裔科学家成为“硅谷”发展的中坚,哪里没有埋头苦干的华人科技精英?
不仅仅是高科技领域,美国的大街小巷林林总总的建筑的背后也倾注着华人的心血。
其中,华人女建筑设计师林璎设计的作品就遍布了美国各地。耶鲁大学的“妇女桌”、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甚至是众所周知的华府越战纪念碑,都是出自这位华人设计师之手。而据美国建筑界专家估计,在美国像林璎这样的的华裔建筑专才有10多万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患难见真情”。在“9·11”事件中,就出现了两位华裔英雄。服务于美国航空公司的空姐邓月薇冷静对抗恐怖分子, 28岁的华裔小伙曾哲前往世贸中心勇敢救人。
华人在美国历史已有180多年,他们散居在全美各地,从事的工作或平凡或高端,但始终在美利坚大地上生活着,也默默地奉献着。
他们是普通的,或许并不介意没有人为其点赞,但始终无法摆脱“外国人”的标签让其难以释怀,而不少美国人从来没有真正地接受过自己更让人感到屈辱。
永远的外国人?
入了美国籍,在法律上本已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然而在当地不少美国人的眼里他们仍是外国人。
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汀法学院院长弗兰克·吴就经常遇到这种令自己无语的事儿。身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吴先生总是被人问起从哪儿来。当他回答密歇根州底特律的时候,提问者总是会摇着头继续说道:“不不,我的意思是你到底从哪儿来?”有时候甚至会有“如果你不喜欢这里,你大可以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这样的强刺激。
被孤立和排斥的感觉几乎每天都在华人身上出现。对华裔居民的研究报告指出,72%的华裔受访者认为,针对华裔社区的歧视是一直存在的问题。21%的华裔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被歧视的经历,另有10%的华裔居民曾被起过歧视性外号。
费城拉萨尔大学社会科学教授查尔斯·加拉格尔表示,大多美国人认为自己对少数族裔居民很宽容,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华裔的苛刻已经习以为常了。
有分析认为,从中国人初到美国,他们就被认为是外来侵入者,要把美国人所热爱的东西全部都带走。而外界对华裔社区不同于一般社区的看法与偏见导致了对华裔的刻板印象与歧视。
努力仍要继续
美中之间习惯和风俗的差异让华裔居民和当地民众之间摩擦和矛盾不可避免,而美国社会对华裔居民的猜疑也在无形中让彼此难以走近。
对于华裔居民来说,入乡随俗,并及时转变角色,不断让自己融入当地社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沟通和交流必不可少。
芝加哥华人咨询服务处主席王博妮指出,在早些时候华裔几乎没有集体发声的习惯,也很少参与市政厅或大公司的活动。但是现在很多华人都加入到各种商会,不断参与政府各个层次的活动。
通过商会、华裔社团等形式和途径,华裔居民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诉求,也增加了与美国当地民众的交流的机会,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一家名为“华人英雄榜”的组织通过搜集在各个领域为美国社会作出卓越贡献的华裔事迹,精心策划推出“华人英雄榜”网站,既让华裔年轻一代有明确学习榜样,也为美国的主流社会认识华裔贡献创造了机会。孙少峰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