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华商:勤劳和喜欢思考是我们最大的特点
图为楼伟明(左)和他的厄瓜多尔华人妻子。
说起厄瓜多尔,你会想起什么?娇艳的玫瑰、可口的香蕉、鲜美的大虾……正是在这个赤道横贯、物产丰富的拉美国家,一群勤劳、能干的华商不远万里来此寻找商机,挖掘财富。
“来到厄瓜多尔,这大概是我人生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来厄经商20年的楼伟明这样对本报记者说。他还记得,20年前他刚来时,因为距离中国遥远,这里除了一些经营餐饮的老一代广东华侨之外,华人面孔寥寥无几。而如今,身边的同胞越来越多。敢于拼闯的华商在这里立足、谋生,在机遇与挑战中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故事。
跨过融入的门槛
“来到厄瓜多尔,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个机遇。”年过半百的楼伟明带着浓郁的浙江口音,聊起当年为何从德国转战厄瓜多尔经商,他简单的话语中透着一丝甜蜜。1994年,一次旅行途中,楼伟明结识了来自厄瓜多尔的华人妻子,由此与这个南太平洋东岸的拉美“赤道国”结缘。
1996年,楼伟明随妻子移居厄瓜多尔,成为最早一批来此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华商。虽然这个陌生的国度给楼伟明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不太好”,很多地方都显得破旧脏乱,但目光敏锐的他很快发现,这里有商人最为看重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商机。
“了解市场之后,我马上就启动了生意,主要是将浙江生产的旅游鞋进口到这里来卖。”楼伟明回忆,当时厄瓜多尔本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没有什么竞争,又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妻子帮助,最初近10年的生意比较顺利,他在这里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渐渐的,来到厄瓜多尔生活发展的华商越来越多。2006年,当陈吓弟、王寅龙等新一波华商来到厄瓜多尔时,这里的华侨华人已小有规模,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更为成熟也更具挑战的商业环境。
陈吓弟的第一站是厄瓜多尔第一大城市瓜亚基尔。初来乍到,这个骨子里充满闯劲的福建小伙儿盘下一间35平方米的店铺,和大部分华商一样开了一家百货零售店。
“语言是最大的障碍。”陈吓弟说,刚来时,白天做生意,晚上的时间全都用来学习当地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好多卷舌音,只能当地人说一句,我就用中文把大致的发音记下来,回去死记硬背。”和本报记者聊起当初磕磕绊绊学习西语的经历,陈吓弟不禁莞尔。
和陈吓弟一样,对于大部分厄瓜多尔华商来说,漂洋过海,远赴异乡,无论是语言还是心理,融入是必须跨过的门槛。王寅龙刚到厄瓜多尔的大半年同样充满艰辛。
最初,王寅龙想把家乡哈尔滨知名的汉斯啤酒引进厄瓜多尔。为此,他在当地投资了一个啤酒广场,甚至不远万里从哈尔滨引进酿制啤酒的设备。然而,啤酒广场开业没多久就生意萧条。原来,当地民众虽然喜爱啤酒,但却往往只认准常喝的一个品种。
“东西不合口味,再好也没法吸引顾客。”近70万美元的投入打了水漂,王寅龙在痛定思痛之后渐渐领悟到在厄瓜多尔的经商之道,“用中国人的思维和当地人做生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只有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市场和民众的文化性格,才能取胜。”
图为王寅龙(右)和他的厄瓜多尔朋友。
危机中找寻出路
经过多年打拼,华商已经成为厄瓜多尔一个重要的商业群体。他们将价廉物美、品种丰富的中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当地市场,也在这里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勤劳和喜欢思考是华商最大的特点。”在王寅龙看来,这是华商能够在厄瓜多尔立足的成功秘籍。“失败了,出了问题,我们会‘走心’,会反思和总结。”
王寅龙自己就是如此。当初引入汉斯啤酒失败之后,他选择的不是气馁,而是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走市场”。“就是到当地的市场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想,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从中找到商机。”最终,他发现了手机这块进口市场的空白,由此打开了自己的生意局面。
最近一两年,不少厄瓜多尔华商同样在思考自己的新出路。“这可能是我来厄瓜多尔20年碰到的经济最差的一年。”作为当地华商中的“老人”,楼伟明道出其中的缘由。原来,受到去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今年上半年大地震等多重打击,厄瓜多尔国内经济一落千丈,大部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华商也由此面临严峻的考验。
“经济差了,当地老百姓的购买力就随之下降了。”陈吓弟坦言,自己的生意就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收入减少了1/3。
楼伟明和身边的华商朋友同样处境艰难。“过去,一条货柜的货物20天就可以卖完,能赚10万美元,现在只能赚5万、3万,有的甚至两个月都卖不完,几乎赚不到钱。”算起这笔账,楼伟明显得有些无奈。
不过,这群历经风雨的华商并未坐以待毙。大家一边控制进口商品的数量,防止积压,另一边则积极探索更多的经商可能。
最近,陈吓弟就在和朋友们商量,打算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海产品资源,就地取材,发展新的商业项目。“比如开一些农场,养虾或是种香蕉等当地的水果、植物,然后出口到中国去卖,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我们还建议大家在当地办厂,不只是做简单的进出口生意。”楼伟明也认为,转型将成为他们这些厄瓜多尔华商在今后三五年内的“必修课”。
头脑活络的王寅龙则早早将想法转变为行动。经营农场、投资房地产、收购矿权矿产……近年来,他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大。“只有增加产业的多元化,才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聊起接下来的计划,王寅龙颇有信心。在瞄准了厄瓜多尔旅游市场的潜力之后,他打算在此前的地产生意基础上,进一步涉足旅游地产,在当地创办连锁性的中高端酒店。“拉美国家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现在厄瓜多尔政府也正在大力开发旅游业,酒店资源正是供不应求,所以我相信,旅游地产会在未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行业。”王寅龙充满底气地说。
交朋结友传文化
说起厄瓜多尔,许多华商早已将这片见证了他们笑与泪的土地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无论是把握机遇,还是克服挑战,他们总是信心满满。就如楼伟明所说:“坚持,只要坚持住,一切都会好起来。”
王寅龙也十分看好厄瓜多尔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前不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访厄,带动中国投资的进入,王寅龙向记者连连感慨:“真是商机无限!”
如今,事业越做越大,华商们在当地社会也更加活跃。作为厄瓜多尔中国华人华侨总商会会长,楼伟明经常代表商会会员与当地的海关总署、执法机构等部门交流沟通,维护华商的合法权益。同时,他们也不忘反哺当地,与主流社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就在今年上半年厄瓜多尔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许多华商自发组织起来,采购了大量的水、面包、罐头等食物和灾区民众需要的其他物资,亲自开车送到灾区。“当时灾区还有余震,非常危险,但大家都没有惧怕。”王寅龙就是其中之一。当被问到捐了多少,他憨憨一笑说:“数量太多了,都没来得及统计。”
“只要发生自然灾害,我们都会积极捐钱捐物。”在陈吓弟看来,只有和当地民众和谐相处,华商才能更好地生活与发展。而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地社会和民众对于华商乃至中国有更大的认可,则更让他们感到骄傲。
现在,在这些华商结交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中,不少都是当地人。王寅龙告诉记者,他的农场雇佣的工人就全部是当地老百姓,“现在有150多人,最多的时候有260多人。”
图为陈吓弟(左)在他的华文学校。
除了交朋结友,厄瓜多尔的华商还想做更多的事。两年前,陈吓弟在瓜亚基尔市中心建起了厄瓜多尔第一家华文学校。最初,他是发现许多当地出生长大的“华二代”已不会说中文,希望通过华文学校留住他们的“根”。为此,他自掏腰包,将自己拥有的一家酒店的一部分作为教学场所,并从中国邀请教师前来授课。“虽然我们规模不大,但是效果非常好。”陈吓弟介绍,学校专门招收3岁至7岁的孩子,因为这是学习语言非常重要的阶段。
两年之后,逐渐上手的陈吓弟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创办一个更大的中文学校,让瓜亚基尔以及周边对中国语言以及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来此学习。陈吓弟说:“这是我未来最大的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