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一战华工终于迎来迟到百年的铭记
新华社伦敦11月13日电 综述:一战华工终于迎来迟到百年的铭记
新华社记者梁希之
相隔近百年,一战华工的事迹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这天,被英国主流社会提及和铭记。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英国华侨华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1日上午,一战停战99周年,即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30多名华侨华人和英国友人代表来到伦敦和平纪念碑前,向在英国付出鲜血和汗水的一战华工敬献花环。这是英国首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
花环上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着“中国劳工旅将被永远铭记”。在纪念一战英军阵亡将士的一长串花环中,它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华工对一战胜利做出的重大贡献。
主办方代表、英国西线协会负责人汤姆·索普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劳工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运送后勤补给并修复战壕,这些工作对一战西线战场的胜利至关重要。然而他们的事迹却长期被西方遗忘,希望通过举办这次活动让更多的英国人知道这段历史。
12日晚,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首次播放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讲述14万中国劳工在一战期间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协助英法军队作战的故事。这是英国主流媒体首次制作纪录片回顾这段历史。
据记载,1916年英国战时内阁批准征募中国劳工,并将其正式命名为“中国劳工旅”。一战期间,英法两国招募了大约14万名中国劳工,其中约有10万人隶属于英军中国劳工旅,其余4万人归法军指挥。此外,还有数百名学生从事翻译工作。
在远离中国的欧洲战场上,中国劳工的工作异常繁重。他们不仅每天工作10至18个小时,每年只有3天假期,更要冒着生命危险修筑道路和战壕、铺设铁路、维修坦克,甚至拆除未爆炸的炸弹。
战争结束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还被留下来清理战场,埋葬死者,将饱受战争蹂躏的废弃土地重新开垦成农田……
然而,很久以来,西方社会并未对华工的重大贡献给予足够认可。一战结束后,英国各地建立了6万多座战争纪念碑,其中不乏交战国德国人,甚至动物的纪念碑,但没有一座专为华工建立的纪念碑。
为改变一战华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英国华侨华人发起名为“确保我们铭记”的全国性运动,呼吁英国为一战华工建立一座纪念碑。如今,这场长达3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响应,建立永久性纪念碑正在由梦想逐步变成现实。
这场立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英国首位华人市长陈德梁说,正在筹资修建的纪念碑将坐落在伦敦东部,设计成华表造型,基座四周刻有浮雕,分别表现招募、运输、工作和回国四个场景。按照设计,纪念碑高9.6米,每一米代表1万名一战期间来到英国的中国劳工,预计2018年8月建成。
“建立这座纪念碑的目的,是为了还一战华工一个公道,”陈德梁告诉记者,英国在一战后颁发了60万枚战争奖章,大部分人得到的是银质奖章,而中国劳工仅拿到铜质奖章,而且上面没刻姓名,只有一个工作代号。此外,在已知的数十个华工墓碑上,同样只有代号,没有姓名。
陈德梁强调,竖立纪念碑既有纪念一战华工的历史意义,也有提高华人在英国社会地位的现实意义。它将有助于更多的英国人了解中国人在一战中为英国做出的贡献,增进英国人对华人的理解和尊重。
除了筹资修建纪念碑外,英国华人社团还用近期发现的一战期间国际邮件、私人日记和军队文件,以及走访英中两国的华工和英军军官后裔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完成纪录片《华工: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华工的战地生活、工作,以及战后生存状况。这部纪录片在英国议会大厦和当地部分高校、博物馆播出后得到积极反响。
参与制作纪录片的伦敦华人非营利组织子午社项目主任彭文兰表示,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历经千辛万苦,为一战的结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英国得以享受如今的和平。“我们希望让更多英国人知道,一战华工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英国。这是一段共同的历史,我们需要一起纪念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