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各界致敬一战中国劳工:不能忘却的历史
英国华侨华人及各界致敬一战中国劳工: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侨界关注)
据当地媒体报道,日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99周年,即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当天,30多名华侨华人和英国友人代表来到伦敦唐宁街前的阵亡烈士纪念碑前,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鲜血和汗水的中国劳工敬献花环。这是英国首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一战华工。相隔近百年,一战华工的事迹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纪念日这天,得到欧洲主流社会提及和正视。
迟到百年的铭记
1916年,曾有一支由十数万名中国人组成的劳工远赴重洋,承担起了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西线战场上的劳力工作,为英军最后的胜利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但是,相对于他们的功劳,他们得到的关注却很少。
当地时间11月12日晚,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播放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讲述14万中国劳工在一战期间远渡重洋来到欧洲,协助英法军队作战的故事。这是英国主流媒体首次制作纪录片回顾这段历史,肯定中国劳工对一战胜利作出的贡献。纪录片播出后,英国《每日快报》发表了影评。
英国演员尼古拉斯·贝利在社交网站上发表感想,“他们遭受到了令人震惊的谎言和不相称的评价,现在,他们的辛劳和牺牲再也无法被掩盖起来。是时候纪念这支被忘却的军队了。”
如今,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正视中国劳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在今年一战结束周年纪念日这天,英国部分学校也举行各种活动,让学生了解这段被遗忘的历史。英国中学生斯蒂芬妮说:“了解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的事迹对于年轻人很重要,因为我们能将故事传播得更远。以后我们也可以告诉自己的孩子,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把这段历史分享和传播出去。”
还原真相的人们
英国人笃信“立大功者得立像”,但对于这批来自异国他乡的庞大劳工群体,历史上的人们却选择了忘记。但令人欣慰的是,在英国乃至欧洲,有着一群对这段历史了解、尊重并敬畏的人,不断凭借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中国劳工在一战中光辉的留影。
“英国有6万多个纪念一战和二战的碑,甚至有纪念军犬的,却没有纪念中国劳工的。中国劳工对欧洲和世界和平的贡献,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历史故事。”“确保我们铭记”建碑运动发起人、英国华人社会论坛副主席陈德梁接受本报采访时感慨道。
从2014年10月14日开始,陈德梁正式提出为一战中的中国劳工建立永久纪念碑的倡议——“确保我们铭记”。“建立这座纪念碑的目的,是为了还一战华工一个公道。”
如今,这项长达3年、为一战华工建立永久性纪念碑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响应。正在筹资修建的纪念碑将于2018年8月落户伦敦东部,届时,英国将举行纪念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的盛大活动。
除了筹资修建纪念碑外,华侨华人还为推广“真相”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日前,英国华人社团根据一战期间的国际邮件、私人日记和军队文件以及走访华工和英军军官后裔收集到的信息,制作完成纪录片《华工: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相对完整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劳工的战地生活、工作以及战后生存状况。纪录片在英国议会大厦和当地部分高校、博物馆播出并得到积极反响。
参与制作纪录片《华工: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的伦敦华人彭文兰表示:“我们希望让更多英国人知道,一战华工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英国。这是一段共同的历史,我们需要一起纪念他们。”
必须正视的历史
“在为建立华工纪念碑的筹款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最大障碍是有太多的人,包括不少华人自身都不太了解有关中国劳工的历史。他们认识不到建纪念碑可以为华人带来积极和正面的效果。”陈德梁说,“我希望通过这个运动能把中国劳工的事迹和更多人分享,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贡献,改变部分西方人对中国和华人的错误认知,更让旅居海外的华人下一代也能了解历史的真相,并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所幸,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领事馆、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社区团体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当前华侨华人为一战中国劳工“正名”的努力已经由困境逐渐走向顺境。“英国主流社会不同政党的议员,对华工历史了解的朋友,甚至在中国和海外其他国家的华侨华人都纷纷和我们接触,出钱出力,这令我无比欣喜。”陈德梁说。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高伟浓认为,英国近年来开始重新挖掘中国劳工的历史,从侧面说明了当下中国的腾飞,令世界各地都随之震动并进行思考。
“历史事实上也是当代和过去的交流。以前的历史被湮没和被歪曲,现在,我们重新‘翻开’中国劳工的这段历史,其实也是和时代的变化有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媒体作为社会的‘反应器’,是社会的‘风向标’,也是社会的‘皮肤’。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加上华侨华人的不懈努力,西方国家开始正视中国人以前的贡献,对中国文化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劳工的事迹最终得到世人的回顾和正视。 ”
“未来,我们还希望通过两国人民更加密切的交流,进一步客观地看待历史的细节,让历史的真相增加不同族裔间相互沟通的素材,也让世界有机会更加了解中国。”陈德梁说。(杨 宁 林小艺 陈秋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