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这四十年:“集体家书”散发的侨爱光芒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集体家书”散发的侨爱光芒
——从《中山侨刊》看华侨对改革开放事业的独特贡献
温国科
对于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而言,来自祖籍国、家乡的消息或问候,往往是最能打动心灵和慰藉乡愁的。虽然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微信等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沟通距离,但那也不过是最近十多年的事。在此之前,旅外侨胞与家乡的联络长期都是以笔墨纸质为主,用“家书值千金”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
在广东,至今还流行一种正式的面向华侨的纸媒——侨刊,它扎根侨乡,以刊为媒,发行海外,服务侨胞,登载各种乡土消息,说明侨乡发展情况,在旅外侨胞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称赞为“集体家书”。据史料证实,广东的侨刊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8月创办的《香山旬报》,至今全省仍有近150份侨刊出版,发行到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海外的华侨华人将“集体家书”视为“精神食粮”,坦言亲手拆信封、翻阅侨刊是种享受,仿佛收到了家乡的问候。在悉尼华埠有“铁人”之称的余金晃先生就是典型代表,他一直把收到的侨刊装订挂在自营的“皇冠”酒楼供人传阅,传看多了有破损便小心粘贴好,还以珍藏了《中山侨刊》创刊号到今一整套侨刊而自豪。
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有一份特殊的藏品:一张长22cm,宽11.3cm的宣纸,上书“中山侨刊 宋庆龄”7个字,用笔深厚,墨色凝重。那是1981年3月,孙中山先生夫人、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宋庆龄,应中山县侨务办公室致信邀请,在病榻中为筹办的《中山侨刊》写下的题名真迹。当时,3月6日发出邀请信,18日就收到回复(第7期《中山侨刊》有载)。为何如此神速?宋庆龄的好友、波兰籍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在著作《中国现代化的先驱》里写道:“1981年3月,在她(宋庆龄)逝世的前两个月,孙中山故乡中山县一个小刊物的编辑来信,请宋庆龄为他们题写刊名。这是本以广泛散居在外地和侨居国外的同乡为读者的杂志……她几乎是在收到来信的当时,就题写了刊名,不是1份,而是4份,供他们选择使用,真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使他们深受感动。”
这题名可谓饱含侨爱之情,一来宋庆龄曾是华侨,有过赴美留学8年的经历;二是孙中山说过“华侨是革命之母”,《中山侨刊》的读者以华侨为主,宋庆龄格外重视。宋庆龄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坚强实践者,对华侨怀有感恩之心。1937年——1941年,宋庆龄奔波于粤港两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指导华侨团体抗战。1938年9月15日,宋庆龄在广州举办的华侨抗日动员总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演讲,强调要“使潜在着的华侨伟大力量,能充分发挥,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有效地争取了海外华侨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因此,写下的一纸书法,融合了思念、感激、期许与鼓励,成就了一段美谈,也让《中山侨刊》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得到国家领导人题写刊名的侨刊。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宋庆龄在1981年5月29日与世长辞,没能看到6月18日出版的《中山侨刊》创刊号。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广东作为全国发行侨刊最多的省份,近150份侨刊虽然出自不同城乡,名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职责与作用是高度一致的,即宣传家乡、联系侨胞、沟通信息、为侨服务、传承文化。侨刊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壮大,特别是在1978年以后,为了消除信息闭塞带来的弊端,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国家加快为侨刊配上统一刊号,赋予侨刊面向海外宣传改革开放消息,维系侨胞与祖籍国联系的功能,使得全省各地的侨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山地区也是从那时开始,逐渐形成由村、镇、市级侨务部门分别主办8份侨刊的对外宣传格局,它们以复刊、合刊、创刊的形式出现在海外侨胞眼前。对于华侨(包括港澳台乡亲)或投资办厂,或捐助公益,或支持教育,或兴办慈善,在各领域发挥的积极作用,侨刊客观地见证记录、传播说明,继而召唤更多侨胞持续支持改革开放事业。
侨刊像是一张复印纸,详尽记载下广大侨胞用心用力支持改革开放事业的独特贡献;又像一面镜子,能够从容展现华侨心系家国、情牵故土的赤子情怀;因为侨刊的存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光没能湮没华侨心系家国的伟大侨爱之光。
我们不妨借助《中山侨刊》一窥全豹。
从《中山侨刊》创办,看华侨率先成为改革开放意识形态的启蒙者。
改革开放概念提出后,怎样做,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广大华侨旅居海外,拥有资金、技术、理念、经验等资源优势,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抱有热切的期盼,当他们突破外界种种不友好、歪解中国发展事实的宣传封锁线时,直观认识到改革开放迫切需要解放人的思想,争取华侨支持必须保证信息的开放,增强向世界客观说明中国的宣传能力。
1979年,中山侨务部门想方设法联系华侨、港澳乡亲回乡参观,消除各种疑虑。华侨带来的新风,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启发。当时,人称“香港海产大王”的蔡继有回乡后,深感信息闭塞不利于旅外华侨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建议:家乡政府应该尽快开放宣传,对外传递客观讯息。许多深有同感的华侨也陆续发出了类似的声音,经过详细论证,县侨务办公室认为最适宜的形式就是创办一本侨刊,为有志于参与中山改革开放事业的华侨乡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政策服务。
《中山侨刊》创刊之初遇到三大问题:缺钱、缺人、缺技术。纠结之时,又是华侨给予极大的精神鼓励,“关键是要尽快让华侨知道中国、家乡的改革开放需要。不够钱,我们可以捐,外面那么多华侨;印刷技术,我们来想办法解决,大不了到香港印。”如此一来,办刊思路愈发拓展,至《中山侨刊》创刊号出版时,鲜有的出现了彩色封面、彩照插图的元素,部分重要文章还安排中英对译,例如《孙中山先生故居》《风景秀丽的侨乡——中山》《烟墩山趣闻》,带有非常强烈的对外宣传色彩。此外还在香港设立了香港代理发行处,并委托香港的香山会所、元成行、丰年广告公司为广告代理处,承印者也是香港的庆年柯式印刷公司,这些举措在当时堪称“胆大”,极具创新性。
创办初期,《中山侨刊》借鉴运用香港先进的编印技术、设计思路、宣传理念,保障了刊物质量,也促成商业文化的交流,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推动中山市印刷厂在1986年前后,投资近300万美元,从香港、日本、西德等地引进制版机、五色铜板机等十多台先进的印刷设备,让中山的印刷业快速走向现代化,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创刊号宣传发展政策,报道华侨回乡投资经商、发展贸易、从事公益的行动与成果,发行海外引起巨大反响。越来越多华侨在收阅侨刊后,将关注家乡的想法付诸行动,这从第3期《中山侨刊》的读者来信摘登可见一二。比如,三藩市徐顺利先生函:贵刊精悍而内容丰富,报道真实而亲切,传达了祖国和家乡进步繁荣的讯息,深获海外侨胞欢迎爱戴……兹随函附上美金五十元。檀香山彭官染先生函:很多三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的同学,知道了家乡现在的景象,都非常高兴和感动,有些同学并且计划安排时间回国观光。加拿大刘毅明先生函:侨刊六包全部收妥勿念。由侨刊可知侨乡新貌,乡亲欢乐,今乡亲每户一册,甚为高兴,兹藉邮便顺付上港纸三百元为办刊之经费。
倡议创办侨刊,不过是华侨为改革开放带去思路启发中的一个亮点,关键是其作用显著,帮助中山人民摸索出凝聚侨心侨力,支持改革开放的有效方法,坚定打开大门对外交流的信念。在《中山侨刊》创刊号的编后语中隐隐透出了期许:我县华侨思乡情切,现在看到故乡山河面貌有了显著变化,定会享受到更大的喜悦。在此之后,《石岐侨刊》(后并于《中山侨刊》)、《环城侨刊》、《隆都沙溪侨刊》、《东镇侨刊》、《下泽侨刊》先后面世,对增强与华侨联系、宣传改革开放,均有裨益。
从《中山侨刊》兴办,看华侨勇当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建设的急先锋。
《中山侨刊》从1981年6月推出创刊号,兴办至今(2018年8月),总共出版了136期,经历了半年刊、不定期、季刊、双月刊的出版周期,从纯中文黑白,到全彩印刷,再到中英对译,不断成长,如今的年编印总量达37200本,发行到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业已成为中山市对外发行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正规双语期刊,曾多次荣获广东省侨刊乡讯评比一等奖(1985年、1993年),2012年获广东省首届优秀侨刊乡讯奖,2016年第四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选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创刊37年的《中山侨刊》,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从中可以看到华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身影,特别是在初期,华侨群体义无反顾地从海外回来,带着资金、技术,怀揣情怀、理想,满腔热情地为家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奉献心力,甚至不惜代价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拓荒牛”,对外交流合作的“信使”,这些都被《中山侨刊》详尽地记录了下来,主要体现在几大方面。
一是推动经济建设方面,报道了大量华侨回乡投资办厂、兴办实业、经商贸易的事迹。《中山侨刊》创刊号分本县新闻、通讯报道、侨乡人物、百花园、香山掌故、海外侨情、为你服务7个栏目,有关华侨主题的内容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接近一半。例如,《申明亭大队办好制衣综合工艺厂》,提到该厂由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兴办,一年集资40万港元,捐赠80台设备,派制衣技术人员回来培训工人,接受来料加工,年收加工费18万,加上国家补贴,占全大队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二。第7期报道,中山籍澳大利亚华人李永申先生,是澳大利亚卡普科公司氯调库设计制造专家,应国家供销合作社、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邀请,四次来华传授水果保鲜技术。又比如长期关注知名侨资企业——完美(中国)有限公司,从其在中山设立总部,建厂发展,到增资扩产等发展大事要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为侨企提供经营发展历史记录。
二是助力慈善公益事业,记录华侨捐办教育、医疗、卫生、敬老、修路、搭桥等形形色色的慈善公益项目。例如创刊号报道旅美侨胞、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少岳博士先后多次应邀回中国讲学。另有文章专门称赞日本华侨吴桂显先生“赤子寸心 爱国爱乡”,讲述他从1979年回乡后,先后捐赠书籍、显微镜、英文打字机、电子计算器、录音机给华侨中学,成立“横滨中山县华侨中学教育基金会”。第14期报道,旅加侨胞、中山华侨中学校董会董事长蔡继有,为了提高学校英语教学水平,专门聘请加拿大籍英语教师欧文夫妇到侨中进行一年的教学,所有费用由蔡继有支付。第11期报道,何家儿女为母做寿捐资办校,恪尽孝道造福桑梓两全其美,将做寿所得港币15万,人民币4400元,捐赠给小榄镇华侨中学,建设何锡樑纪念图书馆。之后还有对“中山县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中山首个接受捐赠一千万元的医疗机构”,“旅港乡亲郭得胜慷慨捐资1000万港元兴建孙中山纪念堂,成为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捐建纪念孙中山设施的第一人”,“中山设立广东省首个归难侨基金”等重大侨捐公益慈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是记录重大涉侨事件。诸如荣誉表彰、侨团、侨企重要活动等。1984年特刊的头版,报道“中国大陆第一个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隆重开幕”,球场为港澳同胞、华侨以及各国驻华使馆人员提供良好的体育场所,加强内地与华侨的联系。第18期报道,中山市举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支持中山建设表彰大会,中山市人民政府向霍英东等10位荣誉市民颁发证书、赠送金锁匙。第30期报道,1994年11月30日,第三届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在石岐孙中山纪念堂隆重召开,近1300位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山同学出席大会,对38位尊师重教的人士,30位已离休的杰出老校长、老教师,10位现职的杰出校长教师,8位获国际、国家一级荣誉奖的优秀学生给予表彰。第126-127期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特刊,报道了众多侨主题活动,如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山华侨活动日系列活动,中山市荣誉市民授荣仪式,中山市海交会举行成立10周年仪式等。
以上种种,枚不胜举,还有许多侨刊的作用,无法一一道尽。改革开放40年,《中山侨刊》也成为旅外乡亲了解家乡的“窗口”。正如一位海外乡亲说:“在异乡读《中山侨刊》,感觉就像回到了故乡的榕树下,与乡亲们闲话家常般亲切。”家乡的人情、事物,令他们心底泛起悠悠乡思;家乡的变化与进步,让他们欣喜和鼓舞,凝结成浓浓的爱国爱乡情怀。《中山侨刊》还成为华侨和归侨侨眷的知心人,《中山侨刊》创刊以来,为侨眷周敏找到失散了四十多年旅居美国的父亲;为厄瓜多尔归侨古果啷找到断绝音讯六十年之久的亲人,并在其病危之时,促成他们亲人相见;记录了古巴80多岁的老华侨黄玉琼时隔60多年回乡寻根、寻亲“圆梦”的故事。
事实上,无数的侨刊,都像《中山侨刊》一样,在努力搭建 “连心桥”,不仅让华侨圆情系桑梓的梦,而且让许多华侨产生回国回乡看看的冲动。无数的侨刊,就像一条红线,把五洲四海华侨华人的心连在一起,共同致力于完成中华民族富强繁荣的理想,这在侨刊记录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得以淋漓尽致地显现。
简而言之,小小的侨刊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记录了海外华侨华人关心、支持中国与家乡现代化建设的殷殷赤子情,足以编写成一部当代华侨史、开放史。今天,当我们翻看那些泛黄的侨刊,从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华侨对改革开放的信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执着追求,而这种气息在所有的侨刊中都能体现出来,是属于侨刊专有的一种情感符号。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侨刊就像一束光芒,一直照亮着华侨情系桑梓的那片侨爱天空。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发展潮流中,改革还将全面深入,开放仍会持续扩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相信侨刊仍有其独特的时代责任和作用,因为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她在改革开放40年中证明了自身价值,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份“集体家书”能与时俱进,更贴心、更精彩,期待侨刊能够在新时代有新的作为和新的贡献,继续让侨爱散发光芒!
【作者温国科,广东省中山市外事侨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