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侨”这四十年: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圆共筑中国梦

2018年10月08日 10:59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 
“侨”这四十年: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圆共筑中国梦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广大海外侨胞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来华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是中国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侨华人功不可没。

  “‘侨’这四十年”主题征文活动启动后,海内外投稿纷至沓来。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将陆续刊出,展现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行的四十年。

——编者按

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圆共筑中国梦

——从投资与公益捐赠看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张秀明

  华侨华人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他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独特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同频共振,积极参与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谱写了改革开放40年壮丽辉煌的“侨务篇章”。华侨华人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更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多领域的,其中,在投资和公益慈善捐赠方面的贡献最为引人注目。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华侨华人的作用和贡献。在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由于党和政府确立了正确的侨务思想,实行与时俱进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充分凝聚了侨心,发挥了侨力,华侨华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高涨,他们充分发挥了其在资金、人才、文化、民族情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

  一、海外华商是中国吸收外资的先驱和生力军

  吸引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国策的重要内容。1979-2017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总计超过90万家;累计利用外资额近2万亿美元。40年之内,中国从一个几乎没有外资的国家发展为全球领先的投资目的地。外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海外华商(包括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中国的投资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中国吸收外资中起了带头示范作用,成为先行者和生力军。本文参考龙登高、王望波等专家学者的有关研究以及米高•恩莱特的专著《助力中国发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和商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海外华商投资的贡献和作用。

  (一) 海外华商投资份额占比大,在两个时期作用突出

  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国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落后、投资环境不完善、法律政策具有不确定性,外资进入比较少。1979-1991年累计吸收仅250亿美元。这一时期,当外商还在观望时,海外华商率先投资中国,在外商投资中占70%以上的绝对主导份额,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后,美国、日本、欧盟等外商对华投资下降,华商再次主导外商对华投资,引领中国吸收外资持续上扬。如美国在中国吸收外资中的比重从2003年的10%下降到2015年的1.54%;2012以后日本对华投资连续四年减少;2007年后,欧盟在中国吸收外资中的比重也不断下降。而中国吸收外资却持续攀高,2008年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1083亿),2009年虽然有短暂的下降,但2010年之后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2017年达131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时期,在日、美、欧等外商投资中国不断下降时,中国吸收外资一直保持上扬趋势,其中海外华商的作用不言而喻。

  (二) 在中国内地前20位外资来源地中,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华商投资名列前茅

  从中国内地吸收外资的来源地看,中国香港、日本、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一直名列前茅。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华商投资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在内地吸收外资中居首位,占内地吸收外资的“半壁江山”:1985-2014年,来自香港的投资占内地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平均达47%。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占比平均达60%。其中,1992年更是达到68%的高点。2011-2014年,又回到60%。香港企业也是在内地投资的先锋,成为内地制造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房地产、酒店与服务业等领域的主要投资者,发挥了开创性作用。新加坡在中国内地前20位外资来源地中位列第五,1985-2014年,在中国内地吸收外资总额中占比4.5%。

  香港作为世界商业、贸易、金融中心以及著名的自由港,也是海外华商的经济之都,是海外华商投资内地的基地和桥梁。到20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华商财团80%以上都在香港建立自己的海外经营总部。香港对内地投资中,有很大比例属于东南亚华商的资本。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的聚集地,70%以上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五国。1984-2002年,上述东南亚五国对中国投资占同期中国吸收外资总额的6.57%。其中绝大多数投资是由华商进行的。新加坡对中国的投资,多数为华商企业的投资。

  (三)海外华商投资推动了侨乡经济的发展

  海外华侨华人70%以上祖籍地为广东、福建两大侨乡。特别是东南亚华人祖籍地为广东、福建的比重更高。1980年中国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全部在广东、福建侨乡,正是因为其“华侨众多,毗邻港澳”。由于这种历史渊源和地缘、血缘联系,以及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华侨华人最早选择在家乡投资。早期进入经济特区投资的外商资金几乎都是海外华商资本。

  广东、福建侨乡在吸收外资方面占有重要地位。1979-2013年,在吸收外资排行榜上,广东名列第二,平均占比15.1%;福建位列第八(占比4.6%)。这些外资中,很大部分属于华商投资。特别是从分阶段来看,更能充分体现海外华商资本在侨乡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79-1990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广东吸收外资比重占45.5%,几乎占“半壁江山”;同期福建为7.3%。侨乡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先富起来,众多的海外关系和海外华商资本无疑是重要因素。广东通过利用外资,发展三资企业,拓展外贸等途径,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外向型经济,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外贸大省和外资大省,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成为全国经济强省之一。福建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侨”是福建推进对外开放的独特优势。福建省改革开放就是从引进侨资发挥侨力起步的,正因为充分发挥了海外闽籍华侨华人的优势,坚持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台港澳侨相结合,才形成了独具福建特色的开放格局。

  (四)海外华商创造中国投资诸多“之最”和“第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投资开放地区越来越多,投资环境和投资法规不断完善,华商投资也跨越侨乡不断向各地传导,其影响也不断向全国辐射。华商在中国的投资创造了许多“之最”和“第一”。

  印尼华商林绍良的三林集团创了很多“第一”:1984年,三林集团一次性投资1000万美元注资福建清华糖厂,是当时全国吸收外资最大的一个合资项目;1992年,三林集团与新加坡企业在福清市共同开发的工业区——元洪投资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外商成片开发区;2002年,三林集团通过香港子公司在重庆一次性投资30亿元人民币,开发占地3000亩的融侨半岛房地产项目,该项目是重庆当时利用外资的最大项目。

  泰籍华人创办的正大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之一。40年来,正大集团积极投身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并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截至目前,正大集团在中国设立企业超过400家,下属企业遍及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员工超8万人,总投资超1200亿元,年销售额近1500亿元。正大集团已成为在华投资规模最大、投资项目最多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在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方面,中国在许多领域都是空白。海外华商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后来国内各地许多司空见惯的经营理念和方式,都是由华商开创和传播的。比如华商企业在酒店业方面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了中国酒店业的服务水平。改革开放初期,华商在侨乡的合资酒店率先推出打卡制等严格的管理制度,被纷纷效仿,成为侨乡及其他地区酒店管理的样本。华商投资企业在家电业率先实行“终身保用,免费维修”制度,以完善的售后服务带动和促进了中国家电业的服务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商直接投资中国方面,海外华商不仅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率先进行投资,发挥了先行者、领头羊作用,他们也是外商投资中国的生力军,创造了无数个外商投资“之最”和“第一”。他们的大规模投资及其带来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促进了侨乡和中国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二、华侨华人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益慈善事业是华侨华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又一个重要领域。据国务院侨办公布的数据,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向国内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赠累计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慈善捐赠呈现出捐赠热情和数额持续高涨、捐赠地域和领域扩大化、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捐助引人注目等特点。

  (一)捐赠热情持续高涨,捐赠数额不断攀高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国公益事业热情持续高涨,捐赠数额不断攀高。犹如奔腾不息的河流,源源不断地汇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捐款数额相对较小。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公益事业“水涨船高”:他们捐助的热情越来越高,数额越来越大。2003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中国公益事业累计达600亿元;2007年为700亿元;2014年为900亿元;2017年则超过1000亿元。

  (二)捐赠地域以侨乡为主不断扩大,特别是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对公益事业的捐赠首先从侨乡开始,对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侨乡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力军。广东作为第一大侨乡,是接受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赠最多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接受捐赠占全国受赠总额的55%以上。福建接受侨胞捐赠名列第二。改革开放至2017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累计在福建捐赠超过28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受赠总额的近三分之一(28%)。广东、福建合计占全国受赠总额的80%以上。

  除广东、福建外,浙江、海南等侨乡以及江苏、上海、北京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也是接受捐赠较多的地区。近年来,每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接受捐赠在1000万元以上。如2017年,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赠超千万元的省份有16个,其中,超亿元的省份有福建、广东、浙江和上海4个;超千万元的省份有12个,分别是江苏、河南、四川、云南、湖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湖南、海南、重庆。从地区分布来看,随着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以及“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实施,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助中国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响应,对中西部省份的捐赠越来越多,为当地民生改善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 捐赠领域以教育为主,涉及领域广泛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慈善捐赠,教育事业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教育资金短缺、教育事业还比较滞后的条件下,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重点侨乡捐资兴建教育事业,弥补了当地政府对教育财政投入的不足,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广东主要侨乡捐助基础教育力度很大,对一所中学的捐助在千万元以上的例子处处可见,有的甚至近亿元。在潮汕侨乡,最漂亮的建筑是侨捐学校,大部分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侨捐学校。除了基础教育外,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广东、福建、浙江等侨乡几所大学——汕头大学、五邑大学、宁波大学、海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都得到海外乡亲的热烈响应和鼎力支持,从中反映了海外乡亲对侨乡教育先行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除了教育事业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慈善捐助涉及多个领域。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福建等侨乡的医院、敬老院、文化设施和桥梁、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少是来自海外乡亲的捐赠。

  (四)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捐助引人注目

  除了日常性捐助外,每逢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华侨华人的捐赠热情更为高涨,总是及时伸出他们援助之手,捐钱捐物。

  2008年,汶川特大震灾发生后,五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以及港澳台同胞参与了捐助灾区的行动,捐款超过13亿元人民币。充分体现了他们赤诚的爱国爱乡之情和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再次展现了他们“身在海外,情系中华”的情怀。北京奥运场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由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捐款9.4亿元人民币而建,成为侨胞们用爱心凝成的“水晶宫”,是全球华人为奥运作贡献的标志性建筑。

  公益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手段,对构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从各个方面积极参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不仅为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成为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也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起了先导和示范作用。

  结语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海外侨胞必将进一步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圆共筑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张秀明,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

【编辑:何路曼】

>华人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