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后,法国终于重新记起14万一战华工
中国侨网11月24日电 据法国《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想法”报道,2018年11月11日,在巴黎凯旋门下,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72位国家元首共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100周年纪念仪式,其中包括德国总统默克尔、美国总统特朗普、俄国总统普京等。
在这场汇集了西方世界首脑的隆重仪式中,出现了一段中文书信诵读,显得非常特别。
在法国出生的美籍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演奏结束后,来自巴黎东部国际高中的3名学生分别用法语、英文、中文分别朗读了一名法军和一名英军的书信,以及一位一战期间在法国工作的中国人的日记。
忽闻教堂钟声、工厂汽笛声、以及厂外欢呼声,与歌唱声同时并作,余辈惊问何故,始知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矣!此何日也?记与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也。是日,各地工作十一点起一律停止……男女老幼、军士人民,各色人种混在一起,互相握手,时或唱歌,时或欢呼,在万人欢呼歌唱之中,尽有哭泣者,此是喜极而泣之表现,其情不自禁之快乐……
——时年23岁的翻译顾杏卿写于鲁昂一兵站
在一战胜利百年之后,法国选择在这个如此隆重的纪念仪式上,让华裔女学生朗读这段被尘封的记忆,意在把近百年来被整个西方社会遗忘的华人劳工推到台前,终于承认他们和西方的战士们一样,为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为此,法国第三电视台昨晚播出法国导演雷吉斯·普雷沃(Régis Prévot) 拍摄的纪录片《被大战遗忘的中国人》(Les oubliés Chinois de la Grande Guerre),普雷沃导演通过采访历史学家以及当年华工的孩子,尽力将这段历史还原呈现给对此不甚了解的法国人。
影片以上法兰西大区(Haut-de-France) 的阿耶特(Ayette) 为出发点,那里有一座英军小墓园,里面有80多座雕刻着中文的墓碑,当年来此工作而没能魂归故里的华人劳工就埋葬在这座只有335人的小城镇里。导演通过挖掘这些墓碑后的故事,逐渐将那段历史揭露出来。
1916年起,英法双方共同签署协议,向中国陆续“借走”14万华人劳动力,以填充被战争消耗无几的国内生产力,其中约有4万人在法国工作。他们多数来自山东,作为重要劳动力的华工主要负责挖地道、排雷、运输物资、清理战场等工作,也有少数人负责做翻译或者当老师。
他们需要在海上历时3个月才抵达大洋彼岸的法国,然而有些不幸的人,在通往欧洲的路上就被德国的鱼雷炸翻了船。
多数劳工来此是为了挣钱养家,他们拿到的酬劳在当时还是相对丰厚的。按照他们在法国签署的5年工作合同,根据工作质量的不同,每天可以赚得1.5-6法郎,相比于当时在国内的薪资还是高不少的。
但是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他们住在破旧的营房里,每一天都要至少工作10小时,每年只有春节一天假期。他们为法国提供了一半的劳动人口和四分之三的生产力。更夸张的是,他们每日沉浸在毫无盼头的工作中,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所在的国家正在经历战争。
根据英法两国官方统计,工作期间共有约3500中国劳动者去世,但是根据华人研究者的统计,战后至少有27000华人劳工失踪。
战争结束后,有大约2000名华工选择留在法国。他们过世后被集中埋葬在法国的几个墓地中:电影开头提到的加来海峡省(Pas-de-Calais) 的Ayette,还有埋葬着849位华工的更大的Nolette公墓,位于索姆省(Somme) 的Noyelles-sur-Mer。
每年清明节,会有许多华人团体来到Noyelles-sur-Mer,祭奠埋葬于此的华工。
“这些来到法国的华人劳工,是非常质朴的穷人,他们为了守护法国人民的自由而将灵魂奉献于此。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他们。——Régis Prévot”
当时作为战胜国的英法两国,并没有把这些外来劳动力记在他们的军功章上。在巴黎签署《凡尔赛条约》时,中国代表希望将战败国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主权收回,却被置之不理。因此我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以表达全国青年人的空前愤怒。时至百年后的今日,法国终于以这样一种形式,重新唤醒西方世界对华工的记忆。
只愿每个为战争付出的生命都被真正地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