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将横滨的中华街视作全日本,乃至全球最大的唐人街。今年是横滨建港150周年,横滨中华街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开港150周年纪念的主角。横滨的历史,其实也是华侨华人在此落地生根的历史。
从“南京町”到“中华街”
中国人侨居日本横滨的历史大约与横滨开港的时间相同,迄今已走过150年。早先中国人来到这里是以传统的“三把刀”为生存手段,即主要经营以剃刀为代表的理发业、以剪刀为代表的服装业和以菜刀为代表的餐饮业。随着中国人源源不断的到来,从1877年起,日本人开始把中国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南京町”。当时日本人多喜以南京指代中国,故名。这一日式地名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中华街”的出现。
上世纪50年代初,得益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南京町一度成为驻日美军和各国海员休假的主要娱乐区,繁荣程度不断提升。1955年,华侨们在正街西端兴建起了第一座牌楼,牌楼正中题着“中华街”三个大字,“中华街”之名从此取代了“南京町”而名扬四海。今天的中华街主干道大约长350米,各条小巷里弄向四周发散开去,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颇具魅力的迷宫,这一特色恰恰迎合了喜欢寻奇探胜的日本人的心理。
中华街的社会经济功能也早已突破传统的“三刀行业”,而是朝着集旅游、观光、美食和休闲于一体的商业街方向发展。中华街原有四座牌楼,为了增添街区的文化魅力,营造新的旅游亮点,当地华侨又集资修建了三座新牌楼。其中的西门牌楼延平门是仿中国北方样式修建,白底绿纹,4根顶柱由纯金箔镶就,门高约12米,甚是气派。
关帝庙:两岸同胞携手共建
横滨中华街里寺庙众多,其中尤以关帝庙最为有名。关帝庙最初建成于1873年,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先后遭受到地震、战乱和火灾的破坏,旧址残破不堪,仅有关帝神像还保存完好。1987年7月,海峡两岸的侨胞聚首一堂组成关帝庙建设委员会,经过3年的努力,一座辉煌崭新的关帝庙于1990年重新伫立于中华街上。庙里的汉白玉栏杆、石阶和屋脊上的琉璃瓦等由北京的公司负责营造,正殿及牌楼的木雕和室内装裱则由台湾的企业一并承担。
每年新年时,很多侨居日本的中国人都会来关帝庙祈福。一位在海外生活了60多年的老华侨坦言,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之所以如此尊崇关公,主要是因为关公对主公尽忠,于民族尽义,这也是广大华侨华人在海外生活一直秉持的信条。一道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信仰和民族气节。关帝庙的百年沧桑见证了近代住日华侨华人的曲折命运,而如今它的旧貌换新颜更彰显了两岸同胞携手共进、团结一致的潮流不可阻挡。
横滨市的新兴地标
走进中华街,无论街道两旁的招牌,还是店铺的门面,映入眼帘的尽是朱红、明黄的颜色,这首先让人感到浓浓的中国气氛,既红火、又热情。虽然街道不宽,最窄处还不到10米,但无论何时,这里都是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每到夜晚,街灯、霓虹灯和店铺的照明灯等齐放光彩,将这里装扮得一片辉煌。
横滨每年最繁盛的时刻,莫过于新年的春节祭了。从1986年始,中华街每年都会在农历新年前后举办庆祝活动。每到这个时候,街上锣鼓鞭炮齐鸣,家家张灯结彩。街头艺人出演的“倒立技”,丑角剧和高跷舞都大受欢迎,所到之处,看客如潮,近年来中华街还多次邀请国内的各艺术团体前往演出。入夜后,许多餐馆都提供各种免费小吃以招揽顾客,住日的许多其他地方的华侨也会来赶热闹。
据横滨中华街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显示:如今每年来中华街观光的游客已达到2100万余人次。而在对横滨市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中华街已经和山下公园及横滨码头并列成为横滨的三大象征。中华街为繁荣当地经济,促进日中互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秦长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