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4点,江北机场国际出口处迎来一批年轻的志愿者。虽然才经历了10多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但他们脸上丝毫不见倦容,只有重回家乡的喜悦。
这些志愿者是2010年3月1日,由共青团重庆市委组织的第二批前往毛里求斯传播中国文化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经过了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体育教学等志愿服务。
娇小姐变厨娘
“80后”的冷佳是志愿者中的一员,“一年多前,毛里求斯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国家;一年后,它成了无法忘怀的美好回忆。”冷佳说,去毛里求斯前,她是市内一国企文秘,最远的地方只旅行去过香港。得到援非志愿通知,她第一时间报了名。由于大学主修的汉教专业,毕业后没当成老师,她一直觉得遗憾,这次去毛里求斯负责汉语教学,也算是圆了自己一个梦想。
从小到大,冷佳都和父母住在一起,可到毛里求斯后,得告别以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买菜做饭成了头号难题。
在毛里求斯,菜市场一个星期只有两天开门,买菜要走很远的路。每天下班后,冷佳得步行20分钟,再乘20分钟的汽车才到超市,那里的公交车半小时才一班,每次买好菜回家天都黑了。望着空空的厨房,她常常感到绝望,可为了不饿肚皮,只得硬着头皮自己上。
“那时炒菜,油点溅到手上,我心酸得独自掉眼泪,每天吃完晚饭洗完碗都是晚上九点过了。”冷佳说,渐渐地,她开始适应这样的生活,手脚也越来越麻利,还主动当起寝室其他三人的“厨娘”。
独创教学方法
在当地汉语督导的安排下,现工作于重庆市五云山寨学生素质基地的老师张路典,成为当地一所学校的汉语老师,主要负责1至6年级学生教学。
张路典说,当地对汉语非常重视,汉语好的学生可以优先进入重点中学。但她刚到时,由于环境陌生和语言不通(孩子们全部说土语),觉得有点吃力,小孩子们上课也不听,“第一天,我几乎喊哑了嗓子在维持秩序。”
在短时间里,她很快学会了书、课本、读、站起来等土语,能跟低年级学生进行基本交流。从第二个星期起,她不再照本宣科,开始自编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主题。比如,在讲饮食文化时,她会做好饺子、包子、春卷端到教室,孩子们在大叫“好吃”时,也记住了美味食物的中国名字。此外,张路典发现,非洲的孩子还特别有艺术天赋,为了让他们学好中文,她自己改编了很多儿歌,边唱边讲,渐渐地,孩子们被这个中国外教寓教于乐的方法吸引。她有时还教他们说一两句重庆方言,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即将离开毛里求斯时,张路典收到很多礼物,都是班上同学自己画的画。2年级的一名黑人小姑娘伊斯还专门把自己的一撮头发剪下来送给她,在当地来说,这象征着最珍贵的礼物,希望张路典不要离开。最让她感动的是,离开当天,班上同学用稚嫩的声音集体高呼“重庆,雄起”,惹得她又哭又笑。
智斗“馋嘴”蚂蚁
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读书的杨帆,是此次毛里求斯志愿者队副队长,体育组负责人,在毛里求斯执教羽毛球。
“当地生活条件还算不错,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内心的孤独。”杨帆说,他常常梦见重庆的小面和火锅,做梦都想回来饱餐一顿。
此外,房间里不请自到的昆虫也让他头痛。蟑螂、飞蛾、壁虎还有很多蚂蚁。有时候把饼干放在桌上,一会儿就发现有好多蚂蚁趴在上面。“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说到这里,杨帆显得很神气,我把吃的东西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碗里,再把这只碗放在一个盛了水的脸盆里,蚂蚁怕水,“这样它就不会与我抢东西吃了。”
“这段日子我无法忘记,有太多的苦涩和甜蜜。”杨帆说,他希望有机会再做志愿者,无论地理多么遥远,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任文劼)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凯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