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汉语教师吁改教学方式:起步作文千篇一律又何妨

2011年03月04日 16:44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教学生进行习作时,我们总希望孩子们能够推陈出新,写出新意来。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也可以说是有多大希望就有多大失望。大多数孩子还是因循守旧,落入俗套。走不出千篇一律的怪圈。既然走不出,我们何不划地为圈:千篇一律又何妨?进行类似文写作训练也可啊。

  一节作文指导课,语文老师怎一个“辛苦”了得。老师启发再启发,诱导再诱导。既怕说少了,孩子们参不透题,又怕说多了,框死了作文内容,多少次地补充再补充,多少次地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指导的分寸把个语文老师拿捏得是左右为难,很难找准作文指导的度。难得斗胆推荐几篇例文,还要慎之再慎之,安排了又安排,罗嗦了又罗嗦,千叮咛,万嘱咐:“别人写的再好,我们也只能是学习方法,万不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啊!机械模仿要不得,照搬照拿没意思,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可是大多数孩子依然听不懂话似地直接实施“拿来主义”。聪明点的稍作修改。大框架不变,记忆力好点的,直接凭记忆复述下来,中等偏下水平的丢三落四、拼凑成文让你读后找不清头尾。极差的,摘记其中的只言片语,还错字连“篇”(段)。难得有几个“天才”般的孩子模仿得不着痕迹,就足以令你怕案叫好了,哪还顾得上挑剔。但这似乎和我们理想的作文教学,和我们的作文指导初衷差之千里啊!于是我们摇头叹气,我们感慨万千。其实,孩子们的年龄大小、思维能力强弱、掌握知识多少、周围生活环境大同小异。绝大多数学生想到一起,写得“雷同”也符合常理。作文的千人一面出现频率极高。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有篇例文题目是《我真棒》。故事的大体情节是主人公引以自豪的是自己力量大!事例呢?是和妈妈一起上街买菜,当时天太热,妈妈想买个大西瓜,可是已经买好了很多菜,不好拿。正在妈妈犹豫间,主人公自告奋勇地表示自己可以把西瓜运回家。结果,买了之后才发现圆溜溜的大西瓜还真不好搬运,再经历了数种办法的尝试之后,用双手把西瓜抱回了家。这个事例很对孩子们的味,我是强调了再强调。不许模仿太死,人家力气大,你也力气大,人家抱西瓜,你就抱冬瓜。可结果呢?孩子们不抱西瓜,也不抱冬瓜了,都改抱香蕉、啤酒、矿泉水了。让人读后哭笑不得。于伤心处思考:既然是大势所趋,那就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既然你们乐意模仿,那我们也就借鉴书法学习的方法吧!第一步,你首先要读“贴”把例文读通透,文章的写作意图、成文结构、行文方式,用词技巧你都烂熟于心,然后你就认真摹“贴”、临帖吧!抄写例文。第二步,把例文书本抛开,在回顾、思考的基础上,凭记忆再融入自己的东西去发挥。最后一步,类似文章,自己感悟,自成一体,师傅领进门,文章好坏就看个人修行了。或许还真有比范文更胜出一筹的也不敢言说啊!

  学生乐意模仿,教师索性也就大了胆子,放开手脚进行千篇一律的文章指导。我发现指导方法越到位,指导越细致,孩子们的思维越易被激发。这可能也是符合孩子们发展认知规律的。孩子们对于简单的易于操作的东西感兴趣,而对于自己不敢肯定有无把握掌握的技能技巧是有畏难情绪的。怕失败,嫌麻烦应是人之共性。我们指导越细腻,越接近孩子的认知水平,越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越有“扶手”可抓,越易激起共鸣,越能刺激起写作欲望,越有利于他们将想法落实到写作中来。例如:我借鉴的贾志敏老师的《记一件_____事》作文指导课。孩子们的作文思路一致,甚至连内在细节都因为我指导的细致而“惊人一致”,但是细细品读起来,却依然是各有千秋,读后感受万般滋味涌心头。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史无前例的大批涌进训练实战之中。真正训练的人数之广,强度之大,收获之多,令我意想不到。尝到甜头的我,一发不可收拾,在“千篇一律”上做足了文章,孩子们作文水平上升很快。像游戏类作文:《有趣的夹豆子游戏》、《击鼓传花》等;比赛类作文:《拔河比赛》、《鼓号操比赛》等;记事类作文:《发生在语文课上的一件事》、《今天,我们失败了》;写景的作文:《美丽的永丰塔》、《洙水河公园》(老师帮助选好几个点预先指导);状物的作文:《小闹钟》、《书包》(教师事先准备一个闹钟、书包做教具)等等都可以作为训练的素材。因为描摹对象统一,具有可借鉴性、可比较性、可修订性、可补充性。作后指导轻松、简单、高效。

  我想,我们起步作文,所培养得是基本的写作能力,不是搞文学创作。所以此时万不能从我们老师这儿就开始拔高要求。还没进入常规就急着创新。我们应该遵循这一思维规律对学生进行训练。甚至可以进行从“千篇一律”开始我们的起步作文训练之旅。老师在作前指导,不妨既把大纲列举出来,也把每个段落的具体写法做个详细地解说。让初学作文的孩子有个“猫”来供他们画“虎”。孩子们写起作文来因为有了凭借,便不再忧虑,不再为难。就在学生描画的过程中,能力已经得到训练。这就好比书法中的临帖。揣摩出精华来了,再糅合进去,这样学生才能慢慢脱离俗套,进入创作的佳境。“千篇一律”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薛秋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凯淇】
    ----- 华文教育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