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印尼《国际日报》消息,4月9日,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蔡昌杰,就印尼国民的华文教育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蔡昌杰是一位做人十分低调、不喜欢多说话,但却不顾一切投入华文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谈起教育,他与笔者谈得津津乐道、神采飞扬。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印尼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是如何促进华文教育发展的。
据蔡昌杰介绍,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前身是长青会代表廖建、温持祥、杨健强等老师们领导并成立于2000年“华文教学协调小组”。当时,印尼民主政治改革之后,华文课程、华文补习班等浮出水面,华文协调小组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2004年,为了适应印尼华文教育复苏和发展迅猛的形势,杨健强、颜培椿等人联合八华、巴中、华中三大校友会和社会人士,对华文教学协调小组整顿和改组,于2004年1月18日正式成立了“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
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以在印尼推广华文教育为宗旨,与各省华文协调机构联手推动印尼全国华文教育的发展为目标,协助国民教育部开展华文教育工作,对大学、国民中小学、补习班学校的华文教学工作进行协调和统筹。此外,该机构还希望成为印尼与中国两国文化教育合作交流的桥梁,促进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汉办等机构与印尼教育部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高等学府、中小学的交流与合作;
不仅如此,该机构还竭力促成印尼教育部官员到中国参观考察,组织本地华文教师进行各种师资培训;协助中国国家汉办和国民教育部对中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印尼的管理工作,协助印尼教育部历年举办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工作。
对于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今后的工作想法和目标,蔡昌杰坦言,首先会在已经参与教育部编写的高中华语教学大纲和校外汉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大纲编写工作,将华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华文教育在印尼发展的根基打好。
蔡昌杰指出,为了真正让华文教育走进印尼全体国民教育,该机构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走了一段非常艰辛的路。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教育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而是一个长久的发展大计。印尼的华文教育不仅仅是华族的事业,而是印尼全民族的事业,必须通过华文教育提升印尼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机会,从而取得长久的稳定和发展。
蔡昌杰透露说,在和国民教育部协调华文教学的过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要和他们“沟通”,让他们知道协调机构在做什么。刚进入教育部时,一个教育部的高级官员看到华人在那里进进出出的,他的态度很傲慢,但是他也不说话。后来,有一次吃饭时,蔡昌杰故意坐在他对面,跟他交流华文教育问题,跟他讲开展华文课程的必要性。最后,他被打动了,现在二人成为了很好很好的朋友,一起为印尼国民教育工作而努力。所以,蔡昌杰觉得做为华文教育工作者,为了避免以前的历史教训,华族应该多与非华族们沟通,让他们理解华人。
在蔡昌杰看来,“三语学校”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同时用三种语言讲课的学校,例如同时用印尼语、英语、华语3种语言授课的学校就称为三语学校;如果以某一种语言为主,兼学习其他语言,就只能称为某种语言学校,如果以印尼语教课为主,就是印尼语学校,以汉语教学为主,就是汉语学校。现在所谓的三语学校,大多数学校并不是同时用三种语言讲课,他们只用其中一种语言为主,所以并不能从严格意义上称为“三语学校”。
蔡昌杰指出,因为华文教育前几十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新世纪能有如此民主的社会风气,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对于当前那些校友会为了纪念母校而办校,其实不能称之为“复校”,这样会给印尼民族一种华族进行文化入侵的错觉。再者,以前的学校办得是真正的华校,现在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华校,两者有所不同,因此还是讲“建校”比较好。此外,他还觉得华人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做事,低调一些。
蔡昌杰表示,华文教育协调机构的指导目标就是“印尼华文教育,不仅仅是华族的事业,而是印尼全民族的事业,通过华文教育,促进族群和谐,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印度尼西亚而共同努力!”。通过发展华文教育,提升印尼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能力;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机会;增进中国印尼两国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
蔡昌杰还简要介绍了来自中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印尼的工作生活状况。他指出,中国国家汉办和教育部每年都会派一批高校学生前来印尼支教,每年约一百多人,每批支教一年。中国政府专门向印尼派遣志愿者老师,不仅仅是在教学上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在华文教育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个里程碑。(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