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寻根之父”之称的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会长郑国和,是美国旧金山华裔学生寻根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和领队,他从1992年开始,带着一批又一批美国华裔到中国寻根问祖,在这三百多名华裔中,过半都是江门五邑地区的华侨后代。
近日,12名华裔青年在郑国和的带领下,在恩平、开平、台山等地开始了一段段“寻根之旅”。这次寻根之旅,给这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子女带来很深的感触,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回到他们祖辈的家乡。
一行美国华裔青年背起行囊,带着父母的心愿和自己心中的梦,跟随郑国和踏上了他们的寻根之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站在祖辈故乡的热土上,瞻仰着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听乡亲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这些华裔青年心中萦绕已久的问题得到了答案。今年29岁的Wendy,便是其中之一。
“我要看看妈妈长大的地方”
昨天上午,寻根团抵达台山水西淡村,此行的目的,就是为Wendy找寻外婆和母亲生活过的祖屋。
Wendy的中文名字叫李慧仪,她出生在美国,吃美国饭,说美国话,交美国朋友,所以虽然Wendy长着一张漂亮的中国脸,但举手投足间渗透出西方文化的气息。6岁那一年,Wendy的母亲因遭遇车祸不幸逝世,怀着对母亲的眷恋,“要回到妈妈长大的地方看看”成了她的心愿。
“这是你的表哥和表嫂。”刚一下车,热情的亲戚和乡亲们便围了过来,来不及嘘寒问暖,便带着Wendy直奔祖屋。“我是家里首位来这里探访的成员。”当Wendy亲眼看到当年外婆和母亲居住过的青砖房,心情激动的她不禁失声痛哭,旁边的团友们也抑制不住地流下了眼泪。
激动:回到祖屋 第一次烧香拜祭
“我妈妈在这里出生,后来去了香港,再后来移民到了美国。”“我是你外婆的同学,我还见过你外公。”在祖屋内,Wendy用台山话和亲戚们聊起了家常,回忆起祖辈们的故事。
Wendy说,虽然她的粤语并不流利,但外婆自幼便教会她讲家乡话,所以台山话非常流利。
远隔重洋的后人首次回到祖屋,自然少不了拜祭。在祖屋大厅,亲戚们一早备好了祭祀品等候。“我从来没有做过这些!”刚开始烧香时,Wendy显得有些紧张又兴奋,“以前总是爸爸和爷爷在做。”在一名老人的引导下,Wendy上了3炷香,双手合十鞠躬祈福拜祭,用最传统的中国方式完成了祭拜。
惊喜:寻遍祖屋 找到外婆年轻时照片
祭拜过后,Wendy打着小手电,好奇地转遍了祖屋的每个角落,寻觅祖辈生活过的痕迹;寻根团的团员们则在一旁用拍照、摄影等方式记录下了这些时刻。“酒缸马桶”、陶瓷花碗、木制神台……对于从小到大都在享受西方现代城市文明和发达的团员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
“我找到了外婆的照片!”一轮“翻箱倒柜”后,Wendy突然如获至宝地欢呼起来,她小心翼翼地将照片从一个破损的大相框里面取出来,一边端详外婆年轻时的容颜,一边激动地捧着照片留影。“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年轻的外婆。”Wendy喃喃说道。
在村里逗留了将近两个小时后,Wendy依依不舍地告别故乡的亲人们。临行前Wendy告诉记者,“这次经历对我来讲很特别、很有意义,我还有一个小侄女,等她长大了也要带她回来寻根。”
21年为300余名华裔寻根
操一口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甚至还懂台山话、闽南话,这就是郑国和,来自美国的第四代华裔。
郑国和今年63岁,1880年曾祖父便从中国移民到美国夏威夷,而他本人在菲律宾出生,16岁时迁到美国旧金山。
一次,他听了美国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的讲座,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是教华人如何画出自己家族的族谱。对家族历史深感兴趣的他,回到家里便开始找族谱。
1988年,郑国和第一次回到家乡寻根,找到了祖屋和父亲读过的书院。回到美国之后,他开始在美籍华裔青少年当中组织寻根之旅。
海外刮起寻根热
1991年,旧金山文化基金会和社区教育服务中心会同美国华人历史学会,首次启动了“寻根”活动。现任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会长的郑国和,已成为在美华裔学生寻根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和领队。
每年暑假,郑国和都会率队回乡寻根。到目前为止,他已帮助了300多名华裔青年实现“寻根问祖”的愿望,足迹遍及珠三角500多个村庄。
“选拔很严格,整个过程历时一年”,郑国和说,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在当地主要的中学、大学和社团组织中派发寻根活动小册子和申请表,对报名者进行面试和筛选。
被选中者先要接受培训,第一项工作是在美国对自己的家史和族谱进行研究,学习中国的传统习俗和历史等;回美后还必须参加9月至10月的总结研讨会。
郑国和说,每一年的报名人数都很多,报名者通常都是实际人数两三倍。
过半为五邑华侨后代
“江门地区的华侨出国比较早,后代们提供的信息有限,所以祖籍会更加难找。”郑国和说,“寻根”活动开始至今,所接收的团员中,过半都是祖籍五邑地区的华侨后代。“这次的寻根团,12人中有7个是五邑华侨后代,还有2个祖籍虽不在五邑,但身上也流着‘台山血’。”(文、图/记者 华莹、黄国金、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