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在伦敦多所中文学校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图片展览上 ,不难发现绝大部份的学生、年轻的家长、甚至教师们,对“辛亥革命”所知甚少。
来自香港的中年教师们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是有所认识,但对“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史实则不甚其详;来自大陆的中年教师告诉我,他们在大陆时只知道宋庆龄被称为“国母”,但不知道孙中山先生被海外侨胞尊称为“国父”。
在英国长大受教育的华侨子弟们,对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有所学习和认识的,但对一百年前那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惊天动地的革命、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却一无所知,这是何等痛心的一件事!
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激发海外华侨子弟的中国心,是海外华文教育重要的使命。让我们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回顾中华民族那段充满血泪、屈辱和沉痛的历史,希望得到中文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的共鸣吧!
辛亥革命在我国近代史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改变中国国运的一件大事。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政府国不成国,家不成家,人民苦不堪言,中华民族走到了被列强瓜分和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此危难情况下,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毅然挑起了振兴中华民族之大任。他先后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虽然屡战屡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最终,孙中山先生以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成功推翻帝制,开创了共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才有了新的转机。后人之所以称赞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因为他终生追求中国的统一、富强、自由、平等,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无不体现出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寻求自强、自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怒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点。其深远影响,足可媲美法国的大革命!
上世纪60年代初,香港移居英国的华人开始将家属申请到英国定居。侨胞们意识到有必要让自己的子女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防止他们忘本和被同化,同时用汉语与父辈们沟通。因此,第一间中文补习班就在当时唐人街的老友记餐馆地窖成立了(即位于现时的东印度坞街,正义工商会附近)。目前已在英国发展到130多间中文学校,大部分教师都是港英殖民政府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港英政府对中国近代史讳莫如深,
绝不允许让中英鸦片战争和那极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史实出现在教科书上。于是,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成长起来的华侨,包括兴办中文学校的教师们,都对那段充满血泪与屈辱的中国近代史知之甚少,另一些在中文学校任教的老师是来自大陆的留学生,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较为熟识,但由于多种因素,大都缺乏对辛亥革命历史的兴趣。
不仅是在英国,相信其它海外的中文学校(除亚洲极少部分国家外),其办学方针,大都注重让侨胞子弟学习汉语的“听、说、读、写”和教授一些中华文化,风俗习惯和传统礼仪。由于办学资源短缺,每周的课时有限,有学校能提供一些如中国舞蹈、剪纸等兴趣班,哪还能增添中国历史的课程呢?海外侨胞子弟,若不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其民族意识将渐趋薄弱,民族情怀逐渐消失,民族认同感亦难以维系。尽管我们身在海外,仍应该弘扬中国文化,心系祖国的前途命运,并让下一代继承这种精神。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一个世纪裏中国曾经历频繁战争,人民流离,政权更替,乃至经济、科技兴盛的现在,这一百年我们是怎样走过的?哪些事做对了?哪些路走歪了?透过历史,可让我们从多元的角度探索历史真相,培养宽广包容的民族心胸,不断反思与内省,继续推动“中国复兴之路”。
纵观历史, 无论一个民族曾经如何辉煌, 如果没有保持发展自己的文化底蕴, 最终将被其他民族同化,消失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身在海外的华侨子孙们,了解和熟知这段中国近代历史,对他们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精神动力。
鉴于海外华裔子弟对近代史认识的缺乏,应倡议中文学校开中国近代史的课程。虽然目前客观条件不大允许,但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一定要争取并坚持下去。铭记历史,传承文化,激发海外华侨子弟的中国心,是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不论枝叶长得多高,种籽散播得多远,我们的根始终在中国”。 我们要传承下去的是谦卑礼让、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中国,更要继承和发扬儒家精神,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以“世界大同” 和 “天下为公”的包容之心屹立于世界。要加强华侨子弟对祖籍国近代历史的认识,启发民族自信心、爱国心、民族自豪感,在中华崛起及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崎岖道路上,奉献出海外华侨子弟的力量。(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 伍善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