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生走上“汉语桥” 大秀中文展才艺
“学好中国话,朋友遍天下!”3个8岁美国男孩用一句称得上字正腔圆的中国话结束了饶舌表演,逗笑了全场。尽管是当天汉语比赛的“客串角色”,孩子们的语音语调却像模像样,丝毫不逊色于随后正式参赛的中学生选手。
第五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大赛预赛21日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举行,首都华盛顿及周边地区12支中学队伍角逐前往中国决赛的一张入场券。8支助兴参与的小学队伍也登上“汉语桥”展示汉语能力。旗袍、唐装、斗笠、纸扇……在充满中国元素的比赛现场,人们能目睹美国少年享受中国语言的快乐,也能体会到美式思维和中华文化的碰撞。
正式比赛分为演讲、回答问题和才艺表演3个环节。在演讲环节中,美国少年用汉语各抒己见,各展所长。有人头头是道讲起中国的节日民俗;有人幽默回忆起学汉语的最初动机——去中国看熊猫;还有人柔声朗诵了从同龄人那里学来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今年16岁的莫利·赖纳就读于华盛顿希德威尔友谊学校,学习中文已有5年,有一个很美的中国名字——茉莉。身着齐膝的红色旗袍,茉莉用流利的中文给观众讲述了自己2008年随父亲去中国旅游时的一段插曲。在广州一座海鲜饭馆里,想尝尝中国人如何烧鱼的茉莉和父亲犯了难。饭馆的规矩是客人自行去水箱旁挑鱼,盛盘时讲究有头有尾,“这和我们的规矩不一样”。盯着盘中鱼头,茉莉不自在地夹起一口鱼肉送进嘴里,眼睛却亮了起来,“原来这盘鱼这么好吃”。
茉莉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对中华文化有兴趣,而这段小事却激发了她真正付诸行动。“学语言和吃中餐道理有点像,”小姑娘说,“世界很大,有很多不同,不敢尝试,会错过很多。”
兴趣促成学习,了解加深喜爱。茉莉去年又和同学们一道去中国交流了1个月,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历史人文的了解。因为自己的中文特长,小姑娘将大学专业选项之一留给了国际商务,“以后或许我会和中国朋友做生意,会去中国工作”。
黑人小姑娘卡米尔·李穿上老师帮忙挑选的墨绿色小旗袍显得格外俏丽。9岁的卡米尔就读于巴尔的摩国际学校,已学习近4年中文,从语音语调到日常交流都不逊色于高年级同学。她告诉记者,明年春天就能实现自己的一大心愿——和父母去中国旅游。她的中国之旅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要去北京登长城、看故宫、观赏舞龙和美丽的烟火,还要去重庆会一会自己交流一年多的笔友,“他一定很高兴、很惊讶”。
卡米尔的中文教师申羽帅告诉记者,学生们汉语能力提高这么迅速,离不开校方对汉语教学的支持。在这所国际学校,汉语是采取“全浸式”教学模式的外语之一,也就是汉语班的学生从周一到周五大部分课程都采取汉语教学。此外,家长反响也很热烈,支持孩子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中国的发展速度、中美关系的重要程度也让家长们越来越看好学汉语的前途。学校现在从一至五年级各有一个汉语班,但计划明年起再增加一个。
活动现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的刘江义告诉记者,孩子们勇于选择汉语这样一门古老语言,折射出年青一代参与文化交流的意愿,而“汉语桥”这类平台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检验所学、施展才华的舞台,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和信心。
这场比赛主办方之一的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是美国第一所孔院。8年来,美国已成为全球设立孔院最多的国家,48个州已陆续设立81所孔子学院和299个孔子课堂,其中更将学习汉语的桥梁搭建到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一批一流名校。据统计,2011年,美国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大中小学超过5000所,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突破20万人,相当于5年前的10倍。(记者孙浩 刘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