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究竟惹了谁?妖魔化孔子学院背后的冷思考
视频:美驻华使馆澄清孔子学院事件称支持教育交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6月12日电 题:孔子学院究竟惹了谁?妖魔化孔子学院背后的冷思考
作者 范超
5月17日,美国国务院一纸公告将孔子学院持有J-1签证的汉语教师推到了“悬崖”边上,真可谓往前一步是“主动回国”,退后一步就要被“遣送回国”。孔子学院在美八年,为何一夜之间就骤然陷入如此两难境地?于是乎,四面八方传来了不满之音:国内媒体报道直指美方别有用心;国外专家学者、在美教师纷纷表示质疑、不解;许多网民也参与到了这场风波评判中,表达他们的爱国热情。显然,作为正方的孔子学院以绝对优势博得了各方的认可。
5月25日,美国国务院再次发表声明,主动表示“签证问题”仅仅是一场技术性的失误,美方态度360度大逆转力压各方猜测,不满之声渐渐淡出,大众对于签证风波事件本身的关注越来越少,却对“孔子学院”的兴趣与日俱增,一时间,评论矛头直指“孔子学院”,痛斥孔子学院诸多弊端、冷嘲热讽之声占了上风,笔者不禁感叹:在“签证风波战”中以高票获胜的孔子学院短短几周内缘何又落得被“妖魔化”的下场?孔子学院究竟惹了谁?
事实还原:一场技术性的乌龙事件背后影射强大舆论力量
5月17日,美国国务院突然发布公告,称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部分中国汉语教师违反了美国的签证规定,必须于6月30日离境。5月19日,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以个人名义给美国81所孔子学院所在学校的校长发了邮件,表达了该事件对中美文化交流影响的担心。5月20日,一些孔子学院校长开始给美国国务院写信,对公告提出质疑。在美执教的中文教师在接受采访时亦表现出对公告多方面的各种不理解。
5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国有关部门正在与美方进行紧急协商,希望有关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不影响相关孔子学院项目的正常开展。5月25日,这场风波突然“峰回路转”。当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有关孔子学院教师J-1签证问题不针对孔子学院本身,本意是想清理相关签证问题、确保签证正确使用,至此,一段“技术性”的乌龙风波终于落幕。
据统计,自5月17日签证风波以来,“孔子学院”成了中国媒体及网民讨论的绝对热门话题,事件发生后,仅19日当天,关于“孔子学院在美遇到签证风波”报道及转载达两千余条,各大媒体纷纷将此事件放在重要导读区域,主要官方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和评论了这桩美国对中国的最新“发难”事件,并对此表达了忧虑、不满乃至气愤。除对事件的事实还原外,评论员文章也十分铿锵有力、颇为显眼。
与此同时,外媒对此也高度关注。《华尔街日报》在报道开篇提到“孔子后裔”、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微博中对美国国务院这一指令的抗议:“美国以签证为由,要求孔子学院中国教师限期离境。而在中国,随处可见好莱坞大片、硅谷芯片和麦当劳薯条,美国的文化入侵从娱乐、科技到食品,可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这则微博同时也被《大西洋月刊》在报道中引用,作为最突出的对美国表示愤怒的声音之一。
可见,这场技术性的乌龙风波背后不仅体现了中国媒体网民舆论力量之大,也再次印证了中美之间确无小事这一道理。
孔子学院风波激起各方关注 学者民众质疑声四起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签证风波看似平息的背后,网上舆论却将矛头对准了孔子学院,一时间,铺天盖地的批评声四射开来,一些旅居国外的学者感言:虽然名为孔子学院,但大多数孔子学院并不教授孔孟之道。学生在这里最多只能学习汉字入门,而汉语教师平常投入工夫更多的是教老外们一些包饺子、打太极、剪纸等生活课程。对外,孔子学院因政府身份屡被怀疑;对内,则是用很多资金去供给国外环境的教学。其实际的办学结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曾经执教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也顺势倒起了苦水,在题为《孔子出海之难》的报道中,记者描述了一位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L)孔子学院教授中文的志愿者的Nancy执教真实现状,Nancy表示要将一门没有普及性的语言打入美国校园是非常艰难的。最开始,Nancy与一干志愿者顶着酷暑在校园路边发传单,“但来的基本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孩子”,而那些在家长鼓励下来学习汉语的黄头发白皮肤的美国人,则是因为汉语“上面印着钞票符号”。他们本身的学汉语热情并不高。
一些网友则认为:与其花那么多钱到国外去办汉语教育,不如多投入资金做好国内的“希望工程”,尤其是首先要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令国家汉办腹背受敌的是,两年多前那件至今不了了之的“史上最贵网站”事件也再次被翻出来用以作为指责孔子学院资金运营方面的失职。
一些媒体也跳出签证风波重新审视孔子学院,将其与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进行对比之后分析其存在的一些弊端,《华商报》日前更是发表文章发出“扶植孔子学院不如扶植中餐馆”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