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漂族”的中国故事:最“中国”的俄罗斯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上升,越来越多的老外们来到中国,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却怀着相同的“中国梦”,渴望在中国成就一番事业,感受中国独特的魅力,他们对中国也充满着期待。系列报道《外国人的中国梦》将为您讲述这些“洋漂族”的中国故事。
俄罗斯人尤里·宜刘新是个“中国通”,他1972年开始学汉语,和全家人在北京定居多年。作为8个外国北京奥运火炬手之一,尤里在黄河边上的兰州完成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他还创办了中文手递手专刊,为中国百姓免费提供生活服务,他和妻子创办手递手合唱团,为中俄文化友谊交流做出了贡献。
尤里·宜刘新从很早之前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考入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暑假的一天傍晚,尤里去朋友家做客,生平第一次吃到了地道的中国美食,传统的水饺。
尤里说:“我喜欢中国菜,我去我的朋友家里,他的母亲在北京饭店做菜,她做的最好的菜是中国饺子,第一次吃中国菜,中国菜那么好,于是我选择学习汉语。希望到中国吃这样的美味。”
那次在朋友家留下的美好印象成为他学习中文的动力。毕业后,尤里曾在北京作过塔斯社驻华记者。回到莫斯科,他先后在国家图书馆亚洲部、俄罗斯文学出版社做编辑。那段时间,具体说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他翻译、编辑出版了很多中国文言文作品,其中包括《宋词》。然而,用现代俄语表达中国古代人的情怀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尤里表示:“语言是老的,但是我有很好的经验,在俄罗斯翻译成中文,我翻译宋词,杨万里,非常有名的,宋代的。”
如今,在他办公室的书柜上还放有《康熙字典》等中国古典工具书,最近他还参与了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的编纂工作,这是近期俄罗斯关于中国的最优秀书籍。在中国多年,尤里对京剧也情有独钟,他还翻译了一套《京剧启蒙》中俄文对照读本。在尤里看来,他的工作对两国人民的交流沟通非常重要。
尤里说:“书这是文化基础,文字是文化最重要的东西,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工作。我爱中国,我爱中国文化,我愿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人知道中国文化。”
1996年,爱喝龙井茶、爱听京剧的尤里投身商海,创办了中文免费广告媒体手递手专刊。尤里的公司雇员大多是中国人,由于服务于百姓,为他们解决切实的生活问题,他们经常收到读者的感谢信。
尤里说:“给老百姓帮忙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首先找工作这是最重要的,残疾人他们不能出门,怎么找工作,我们提供信息,求职信息、转让物品,个人信息是免费,如果你个人有一个电脑,或者桌子,你想买新的,你可以刊登信息转让,就是挺方便。有些东西你不一定需要,有可能别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