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不法分子竟然将β-内酰胺酶用于乳制品中,以掩盖抗菌素残留。最近卫生部门已要求对此进行检查。”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监测中心主任程静代表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建议,应该从基础工作入手,建立比较完整的食品安全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将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改变现在通常采取的监督性抽查或发生了安全事件后再应急处理的模式。
程静介绍,通常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只按标准规定项目进行检验,对超出范围的项目,比如三聚氰胺和β-内酰胺酶等,只在特殊要求时才查,这容易造成检验数据的不连贯,也会给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带来困难。“目前我国对一些新型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酶制剂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缺乏研究与评估,掌握的科学数据尚不充分,对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的加工食品的安全性研究与评估,存在更大差距。”
“我们应该组织专家,针对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食品添加剂、化学污染物等问题,分门别类、分步实施,逐步解决食品安全性评价问题。”程静说,只有通过多渠道收集食品安全信息,对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监测调查,摸清所谓行业内的“潜规则”,监管部门互通信息,才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危害物质。
程静建议建立5个网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网、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网、餐饮质量安全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通过网络运行体系,对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归纳、汇总,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由有关部门统一对外发布,引导公众在对食品的选择中趋利避害。”
刚刚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不法企业的惩治力度,程静建议,对在食用农产品和食品中添加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所谓“工程技术人员”,更应该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