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有学习的压力,有历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有选择也有迷茫,因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薄弱,可能发生严重心理失衡。许多大学生不敢勇于面对,而是选择逃避退缩,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直接影响到今后的长远发展。这里,探讨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几个问题。
心理健康现状
通过最近几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资料来看,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教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12.6万名学生中约有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004年四川省教委的课题“大学生心理治疗”对西南8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有31.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中等程度偏重的占12.42%、严重的占0.81%。其他各地均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查,有心理障碍的在l%-34%之间。教育部对10个省市124所高校统计,近几年来学生辍学总人数为8301人,因心理障碍辍学5842人,占辍学总数的70.38%,其中构成精神、神经疾病占29.62%,居首位。具体来讲,常见的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等。
心理障碍分析
学校教育环境影响。由于应试教育仍在我国教育中处于主流地位,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服务以知识灌输为主,由于知识积累迅速,接受的信息量过大,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学习的内在动力弱化,处于被动地位,使学生不堪负重,缺乏情感的关注与培养。加之专业选择不理想,自己感到前途无望,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同时紧张、激烈、单调的大学业余生活,往往难以平衡孤独、焦虑、恐惧等现状,最后发展成为心理失衡。
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当代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比较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加之个别家长的过分宠爱也会造成大学生过于偏激和任性的性格。
社会环境影响。它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过去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实行人才招聘。在双向选择面前,一部分大学生仍带有很浓厚的怀旧心理;在社会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尚未形成之前,一部分大学生还怀有一定的恐惧和逃避心理,而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心理失落。
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
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智力发展。当今信息社会是知识密集的高智能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工作的需要。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体质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操作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使注意力、记忆力、观察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既可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消除长时间紧张学习带来的身体疲劳,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
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未来社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身体活动越来越少,对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对大学生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他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建立现代的健康意识,掌握应具有的健康意识,养成健身行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选择适合身体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
改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师生、学生之间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与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学习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希望社会、学校、家庭都充分重视,使之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