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留学生活

海归变“海待” 洋文凭遭遇几多尴尬

2010年11月15日 14:03 来源:内蒙古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今,不少家长发现,前些年被视为香饽饽的洋文凭开始受冷落了。培养一个“海归”,家中花费动辄上百万,镀金回国却纷纷变成了在家待业的“海待”。

  心理洋派,不适应国企环境

  “为了照顾我,妈妈在国外整整陪了我6年。”11月12日,说起母亲的付出,董翔林的眼睛红了。董翔林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桥华世纪村,曾在加拿大留学6年,是典型的“海归”变“海待”一族。

  2009年留学归国后,董翔林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番。“我学历背景好,综合素质也不错,找工作应该很容易。”果然,只投了几分简历,董翔林便找到一份让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呼和浩特市一大型国营设计所的工程师。“每月底薪3000元,年终奖最高8万元,算下来一年有12万左右。”这样的工资待遇,让他的同学羡慕不已,在他们看来,董翔林留洋太值了。

  不过,董翔林在设计所上了一年的班,却越来越不适应。国企的按部就班让他觉得自己无法发挥特长,他的许多创意都被认为是超前而遭否定,这让他有很强的挫败感。同时,国企时不时加班,也让他这种“心理洋派”的“海归”特别不适应。“在国外,上班时间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下班后老板没有权力叫我们留下来继续上班,除非付额外的薪酬。”董翔林对国企的无酬加班很反感,觉得侵犯了他的个人权益。此外,他身边也没什么朋友,“出国几年,和国内的朋友联系少了,而加拿大的同学又分散在世界各地。”这让他觉得心理上很空虚。

  考虑再三,董翔林最近辞职了。目前,他正在为去美国读博做准备。“再充充电,可能毕业后会留在美国吧。”他有些无奈。

  国外三流学校留学生回国后遭遇尴尬

  25岁的小黄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昭君花园,在国内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太好。2004年,他在父母的安排下,通过一家留学中介机构到了澳大利亚,读了一年半的预科后,才进入当地一所并不知名的大学。

  小黄说,在那所大学,中国学生很多,他在澳大利亚的4年,基本上就像待在国内一样,和中国学生用汉语聊天,在网上看国内的电视节目,晚上熬通宵,逃课打麻将。

  4年转眼就过去了,小黄勉强拿到了毕业证。“说实话,英语除了口语比国内的本科生流利些,写作、阅读水平基本差不多,说不定还不如他们。”找工作时,小黄才发现,自己拿着这个三流澳洲大学的文凭,基本没有优势,反而成为劣势。“面试人员总会问我,‘你这所大学在哪里,是不是正规大学?’让我特别尴尬。”而且,许多用人单位一听到“海归”,首先想到工资要求会比较高,企业也会算计自己的用人成本。“以我现在的水平,和国内本科生、专科生差不多,企业还认为他们更吃苦、更听话些。”他也曾经降低要求,到一家公司做市场部职员,可是开着家里的本田车,每月为了1000多元工资奔波,经常被人指指点点,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小黄最终也选择了辞职,现在正考虑创业。“我想开家外贸服装店。”小黄学的是商科,而他又很喜欢服装,家里同意让他试一试。“我现在还是很后悔在国外没有好好学习,混了个文凭,回来发现啥都不是。”

  16岁女儿送到国外,一年后面目全非

  “孩子太早送出国不见得是件好事。”11月11日,在呼和浩特市维多利商场经营了多年服装生意的李桂枝深有感触地说,“我女儿因为学习不好还早恋,怕她考不上大学,所以前年把她送到新西兰留学,当时她才16岁,刚上高一。本来想让孩子在国外学着独立,再镀镀金回来,谁知道她到国外更没人管了,经常旷课,染头发,化浓妆,还戴着脐环。去年我去看她时,真把我吓了一跳,我心想这还是自己的女儿吗!当时心里那个后悔啊!”李女士情绪有些激动,“现在想起来自己当时真是脑子‘短路’了,这孩子在国内还管不好呢,何况送到那么远,天不管地不管的,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呢!”

  一周之内,李女士就给女儿办了退学回国。回国后,李女士给女儿找了好几所学校,女儿却再也适应不了国内严格又规范的教学方式,不得不退学了,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海待”。“真愁人!早知道这个结果,真不应该送出国。现在孩子每天在家上网,我和她爸正商量着让她到技校学点实用技术呢。”李女士无奈地说。

  针对“海归”变“海待”的问题,内蒙古怡睿达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蔺美清建议,孩子出国前,家长应先根据孩子的成绩、性格、爱好等特点,选择好留学的国家与所学科目,提早为孩子学成回国就业做好准备;异国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中国社会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不同,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艰苦朴素、奋斗拼搏的品格,以便出国和今后回国都能适时做出调整;最好不要让孩子过早出国留学,18岁心智成熟以后才是较为适宜的出国年龄。(赛男)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