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4日电 据英国《英中时报》报道,留英学生的悠长假日即将结束。这个暑假,一群热心有爱的留英学生展开了自发的公益实践:他们或者奔走在内蒙古乡村为当地孩子送教育,或者忙碌在伦敦各大高校号召留学生为藏区老乡捐衣服。新生代华人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在公益实践中学习“理解他人苦难的意义”,开始担当起社会责任。也许他们的行动还显得稚嫩,但感恩和回报社会的赤诚之心尤为可嘉。在关注吃饱穿暖、自身发展之余,如果整个华人群体都投射一定关注度给留学生公益甚至提供助力,他们的公益之路将走得更稳健。
“赤脚青年”坐火车4天4夜赴内蒙古支教
杨肖、吴琰和郑晶晶是UCL本科学生。他们都怀着到中国乡村支教的梦想,但身处异国使他们没有很多机会参加国内的公益组织去实现这个梦想。几人一拍即合,2010年,他们成立了一个叫Barefoot Youth的组织,形容自己是“没有经过专业教师资格培训,但对乡村教育充满热情”的“赤脚青年”。通过在网上发招募帖,BY很快扩展到7名成员,包括英、美留学生及国内的大学生。
因为是自发行动,每个成员参与支教的花销得自己掏腰包。3月,杨肖等人在UCL举办面包义卖会,为教育募捐。义卖得到中外同学的响应,之后他们又将现场售卖延续到网上预购,几天内筹集到近500英镑的教育善款。大家与内蒙古包头展开联系,当地政府很欢迎,最终确定以包头下辖的固阳县为支教对象。今年7月下旬,杨肖等10名大学生从云南、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奔赴固阳支教。其中两名男生从云南坐火车将近四天四夜才赶到包头。
在固阳县二中,BY成员利用短片、电影、幻灯及英、德、日多语种教学,与一群初一孩子进行了一天“头脑风暴”式的夏令营。杨肖回忆,“我们给他们讲英语物理,英语经济,英语数学,他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互动”。对这群已经上中学、整体素质较好的支教对象,“赤脚青年”们感到,用自己的海外求学经历为他们描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更远的未来,阐明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随后,BY辗转到固阳县怀朔镇中心小学,进行包括播放电影、趣味英语课、互动游戏在内的为期一周的“游击夏令营”。留学生支教在当地是头一回,最小的支教对象才5岁。孩子们的求学条件远不如县城,最远的孩子得借助政府每日接送的专车才得以参加BY提供的支教课。除了每天上互动课,BY成员们还家访了十几户孩子,从中选出一些特别贫困的孩子,每户给予了他们人民币500到1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共发放了4000元。这些钱,就是最初杨肖、吴琰在UCL面包义卖筹集的善款(其中留下了1000元作BY组织储备基金)。
BY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不止步于此。他们决定在网上向社会发起结对捐助,集合各方力量帮助怀朔那些特别困难的孩子找到长期捐助者,将爱心捐助变成一项可持续的公益。
“微笑中国”呼吁留学生捐衣温暖藏区
事实上,英国华人的慈善公益事业从来就不缺乏留学生的身影。08年初南方冰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地震,每次赈灾义演、公益长跑、募捐等活动中都有留学生参与。戴金波就是参加过多次海外公益活动的留学生之一。在伦敦,戴金波整个夏天在紧锣密鼓筹备一项“规模和影响力都会比较大”的慈善活动—“微笑,中国”。
戴金波之前在Middlesex大学就读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目前在一家位于伦敦的华人企业任市场部总监,同时担任全英学联伦敦区常委。今年他准备回国,收拾几年下来的“家当”时,整理出一批不再需要的衣服。扔了可惜,于是他萌发出这样一个念头:可不可以号召留英学生、华人甚至本地人将不再需要、不再合穿的衣物捐给国内贫困地区有需要的孩子?
旧衣物从英国运回中国过海关不用交税,这样的慈善方式很实用,又不涉及现金,戴金波觉得可行性很高。于是他着手操作,很快确定全英学联、欧陆青年协会和他即将要注册成立的“微笑中国慈善公益协会”为活动主办方。凭着5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和在学联上下较为熟悉的网络,他的“衣物收集令”已经通过Brunel、Greenwich等伦敦及周边高校的学联宣传和发布,并展开收集。
戴金波说,随着活动深入,衣物收集点还将扩展到全英其它地区。受赠对象方面,戴金波目前联系了位于中尼边境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四川阿坝州壤塘县接受捐赠。
留学生公益从稚嫩到成熟路漫漫
BY的工作还在继续,目前,他们正在做支教总结,涵盖本次支教新内容的网站也将改版更新。同时,BY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寻找捐助企业或慈善机构,改善受教地区的教育环境。
BY队长杨肖介绍,今夏的固阳之行为他们积累了经验,随着成员扩充、关注度增加、支持增多,BY下一步将注册成立正式的公益机构,并且联合海外高校,一起从事中国乡村支教事业。
长期、持续性地运营一项公益事业不仅是BY、也是戴金波的愿望。戴金波表示,“微笑中国”协会将一直在中英之间从事慈善公益事业,也将招收对公益有兴趣的义工。活动正式启动后,将经历发布衣物收集令、收集衣物、运输至受助地区等阶段。之后希望每年通过社会竞选,推举出一个有能力的人来举办该年的公益活动。(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