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1月1日电(李新锁)“近些年,出国留学人员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海归’一词逐渐流行,‘海归’也渐成‘海待’”,1日,太原海归俱乐部主席范锐表示,当下,“海归”必须抱团打天下,以期“海归”变“海燕”。
2007年,留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范锐回到山西。起初,他的发展并不顺利,“出国多年,和国内的社会已有脱节,很多人也和朋友失去联系,感觉缺少社会支持”。
一次偶然,范锐从一位江苏籍同学那里得知:中国海归精英文化俱乐部(简称中国海归俱乐部)在上海的分支机构有3000余名会员,俱乐部经常举行商业交流、体育比赛等活动,为会员搭建相互交流和提升的平台。
有鉴于此,范锐决定在太原建立海归分支机构。“回国多年,我对‘海归’单打独斗的艰难深有体会,成立俱乐部就是为了团结‘海归’抱团打天下”,范锐说,最初,“海归俱乐部”的理念和定位并未得到热烈的回应。到2010年新年时,范锐只发展了二三十个会员。
其后,“海归”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海归就业”“海归婚恋”“海归再适应”等问题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范锐也积极联络政府机关、企业和社会组织,帮助山西“海归”尽快融入社会。
在范锐看来,很多“海归”在国外生活多年,已经习惯当地的生活氛围。“回国后,他们需要一个重新认知、适应的过程”。比如,有些海归对国内的交通问题、人情关系感到头疼,甚至质疑、抗拒。在太原海归俱乐部,曾有一名女会员回国后,不会过马路,不敢开车,甚至遭遇沟通障碍。“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海归’重新融入社会很艰难”。
除了适应社会,“海归”对自身的认知也很重要。“有些人自我认知过高,总以为留过洋、镀过金,就高人一等。但实际上,好工作不但需要高学历,更需要高能力”。对此,“海归”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从2010年至今,太原海归俱乐部会员从20余人猛增到300余人,多数是“80后”。在此期间,范锐和太原海归俱乐部日渐受到政府、企业和媒体的关注,山西“海归”成了俱乐部的铁杆粉丝。
谈及会员的发展状况,范锐如数家珍:王婧创业开办了一家京剧摄影工作室,马晋东在太榆路开了一家药厂,宋曦开了萨克斯培训班……
2011年,山西省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主动找到范锐,筹划在年底召开大型海外人才交流会。此外,太原海归俱乐部的网站建设、活动推广也在同步展开。
“2012年,俱乐部将和企业、高校等机构联合开展各类主题沙龙,吸纳更多人才,吸引更多关注”,范锐表示,“海归”属于特殊人才。他们熟知留学所在国的人文地理,又能和国内的人充分交流。当下,“海归”只有抱团打天下,才能变“海归”为“海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