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及欧莱雅(中国)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6所高校、4家科研院所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从133 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获该奖项。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洪天慧,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代表、我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尤少忠,以及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副总裁兰珍珍等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本届获奖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课题组长、研究员柳红,新疆大学教授刘浪,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彭茹雯,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赵艳,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嘉炜,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陈薇,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书红,海军装备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崔东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敏。获奖者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能源环境、生物医药、国防军事以及新材料的合成等多个领域。
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在致辞中说:“女性是科技人才队伍中的一道靓丽风景,以其踏实的作风、聪颖的头脑、敏锐的直觉、良好的协作,在科技领域中不断崭露头角、取得突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今天表彰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就是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中的优秀代表。她们工作在科研领域第一线,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瞄准学科前沿,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的科技成果,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女性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这充分说明科技女性大有作为!”他希望获奖的女科学家再接再厉,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颁奖典礼后的“获奖女科学家论坛”上,10位青年女科学家分别就“破解纵贯古今的生态之谜”、“研制保障和平的安全屏障”、“寻找效用超群的新型材料”、“探索细致入微的生命奥秘”4个专题,分享了各自的科研成果,探讨如何共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本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女士担任评委会主任,32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委会。今年候选者平均年龄降至41岁,再次出现 80后女科学家的身影。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候选者比例上升至90.23%,来自西部的候选者比例也上攀至28.57%。
本届获奖者中,大部分都具有海外访学,或者赴海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的经历。其中,有3位获奖者曾在海外高校进行博士后研究。比如,通过对孢粉现代过程的系统研究,重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古气候,探索该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赵艳,曾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和德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博士后研究;在金属-氮基和金属氨基硼烷2类储氢材料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有效地拓展了储氢材料领域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也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另有至少5位获奖者曾以合作研究或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海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工作。比如,在猪功能—基因组研究、猪抗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以及猪肌肉生长和免疫力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赵书红2000年、2001年2次赴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着力开发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新疆大学教授刘浪曾于2006~2008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化学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这些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的青年人才不仅从国外带回了科研领域前沿的技术、知识和理念,还密切了中国与各领域的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而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这样在海外学习工作长达10余年的归国人才,更是将自己在海外高校一手组建起的科研团队一起带回了国内,为壮大中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次颁奖典礼中不难看出,海外留学人员正逐渐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摘自:神州学人;文/刘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