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痕迹随处可见 时髦街区令人咋舌
从任何角度拍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街景,画面中都会有高高的吊车。如今的贝鲁特四成是工地,三成是崭新的街区,另外三成是历经战争的破败建筑和废墟。12月初,记者到黎巴嫩采访,发现贝鲁特城内遍布废墟,新建街区时髦、精美得令人咋舌。黎巴嫩自立国之初,便陷入周而复始的教派及种族冲突,首都贝鲁特在15年内战及其后的黎以冲突中损毁严重。直到今天,重建仍未完成,而重建很可能因叙利亚局势突变再次被中断。
破败建筑遍布弹痕
贝鲁特破败的老建筑大多已经废弃,极少数仍有贫困者居住,楼体无一例外都有弹痕,墙面斑驳、玻璃窗碎裂。“那就是HOLIDAY INN,”老贝鲁特人、修车工哈菲克对记者说,酒店完工于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前夕,当时是贝鲁特最高建筑,尚未迎客即被战争“征用”。“一方的狙击手利用建筑高度,俯瞰全城,另一方则不断向酒店开炮。”今天,HOLIDAY INN仍是贝鲁特最庞大的建筑之一,它近千个房间的每一扇窗户都已成空洞。哈菲克不愿多谈内战,他说:“让过去成为历史吧。”在那场有各种外界势力介入、长达15年的冲突中,总人口约400万的黎巴嫩死伤者近20万,有些场面堪称屠杀。
记者在贝鲁特经过达马斯大街,它正是内战时期分割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绿线”。如今“绿线”早已不在,一名常居黎巴嫩的中国学者告诉记者,在社会交往层面,黎巴嫩人格外注重去教派痕迹。记者看到,市中心恢弘的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和源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圣乔治大教堂毗邻。记者穿上罩袍、围裹头巾,才获准进入穆罕默德·阿明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埋葬着2005年被暗杀的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
没有灵魂的“中东小巴黎”
一战后法国殖民时期,贝鲁特遍布精致的法式建筑,20世纪上半叶有“中东小巴黎”之称。虽然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建筑被战火摧毁,留存下来的也残破不堪,辉煌年代至今让黎巴嫩人引以为傲。记者在贝鲁特住的棕榈滩酒店,先后就餐的几家餐馆,墙壁上大都悬挂着1930年前后贝鲁特的街景照片。记者走在街上,友善热情的路人大多用法语打招呼,黎巴嫩的中国学者说,他接触的很多黎巴嫩中上层家庭日常生活全用法语。
现在的贝鲁特,最能复活“小巴黎”的是哈里里时期开始重建的中心区:每一栋建筑都带有摆着鲜花、装设铁艺栏杆的阳台,整洁街区间绿树成荫,人们在树下喝咖啡,鸽子自顾自地吃食。然而,大学生缇娅对记者抱怨道:“这儿没有博物馆、剧院或展览,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政治平衡恐被打破
黎巴嫩因地势多变、多山谷,相对封闭,各个教派占据一隅、长期经营,教派争斗始终无法化解。建国60多年,各派靠不同外援,力量此消彼长,强势政府始终难以形成。黎巴嫩人精于买卖,黎巴嫩成了世界罕有的中国小生意人无法立足之地。迫于战乱迁居海外的很多黎巴嫩人投资黎巴嫩,因此该国私营公司发达,金融业在中东数一数二。
黎巴嫩本是一战后由西方殖民者从叙利亚分割出来,独立成国的。据记者了解,在黎巴嫩,亲叙派以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为代表,反叙派以逊尼派及部分基督徒为主导,两派长期在政治上保持微妙平衡。在贝鲁特唯一的长途车站哈鲁,曾经每半小时发一趟大巴直抵大马士革,很多人朝往夕返。而今叙利亚形势日趋紧张,班车经常取消,车站工作人员里克说:“现在凑满一班车人实在太难。”黎巴嫩议会中一名中立派基督徒表示,他不支持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但巴沙尔民意仍在,对军队的控制力仍在,局面难以简单打破。观察者认为,一旦巴沙尔政权倒台,黎巴嫩真主党失去靠山,黎巴嫩政治的微妙平衡被打破,战争阴云就可能重新笼罩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刘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