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和日本:直接沟通才能增进理解

2012年01月31日 09:5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和日本:直接沟通才能增进理解

  提到日本,你脑中会浮现怎样的印象?是富士山脚下缤纷的樱花、清淡讲究的日本料理?还是惨不忍睹的历史照片、面目狰狞的“日本鬼子”?是技术先进的电子产品?迅猛发展的动漫产业?还是靖国神社的拜鬼政客、丑化中国的日本媒体?是性格刻板的日本国民、质量精良的丰田汽车?还是中国船长被抓事件?不时引起纷争的“保钓事件”……

  日本真的那么美好么?日本人真的那么可恶么?在日本人眼里,我们中国和中国人又是什么形象?你喜欢日本,日本人同样喜欢你们么?你讨厌日本,日本是否也一样讨厌你?带着一连串的疑问,1989年出生的我,3年前踏上了日本国土,以一个留学生的身份和视角近察日本,远观祖国,每一天都实实在在地感受着文化的差异和观念的冲突,深切而具体地体会中日间彼此理解和交流的不足。

  前不久受老师的委托,我来到名古屋市的东海学园大学,在“多文化理解中国”课上,以中国留学生的身份向日本同龄人进行30分钟的主题演讲,意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在日本感受到的文化差异,客观介绍自己的祖国,坦诚面对关于中国的不同看法。

  为使发言更有针对性,事前我特意请教了负责这门课的松尾老师。她把一大叠材料拿到我面前,说:“这是开讲前对学生们做的问卷调查,坦率地说读起来可能令人不太愉快,但我想你一定愿意参考一下”。那是一份针对日本学生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外国人印象的调查。我重点看了有关中国的部分,读起来确实让人愉快不起来。问卷上,日本学生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印象绝大多数都很负面:“环境脏,水和食物好像都有毒”、“假冒伪劣商品和盗版的国度”、“Made in China便宜没好货”、“中国人没有礼貌,说话太冲没分寸”、“大众没有公德心、秩序混乱”、“中国人反日,仇视日本人”……只有少数几张问卷对中国作出正面评价,诸如“实际接触后发现中国人其实很有人情味”、“身边的中国朋友对自己很热情”、“中国同龄人勤奋好学、心态积极乐观”等。仔细研究问卷发现,绝大部分对中国持负面印象的日本人,都没有来过中国或实际与中国人接触的经历,而主要是通过日本媒体了解中国;而对中国印象相对较好的日本人,或多或少有过访华、留学或与身边中国朋友交往的经历。这让我感到,直接而具体的交往,可能是消解彼此误会、增进双方理解的最重要渠道和最有效方式。

  笔者来日3年,对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偏激深有体会。他们虽然标榜“客观公正”,却常常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断章取义。以电视媒体为例,除著名的NHK外,日本还有多家民营电视台,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维持生存。这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制作节目,还是选取报道角度,都以追求高收视率为最终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不管内容本身是否客观公正、导向是否正确,只要抢眼球就好。加上中日两国间原本就存在的深刻误解和特殊的民族感情,使日本媒体对于中国的负面报道更是毫不留情,越是脏乱差的落后景象,或是让人瞠目结舌不可理喻的咄咄怪事,越会在第一时间被日本媒体捕捉,无限放大,配上夸张的音效、添油加醋的解说,黄金时间在全国滚动播出,日本民众就会在餐桌上边嚼着秋刀鱼边瞪圆眼睛啧啧称叹:“我的妈呀,原来中国就是这么个样子!”久而久之,没有亲身接触、直接了解真实中国的普通日本人,焉有不对中国产生恶感的道理。这使我不禁感慨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和民众的盲从无知。我很清楚,日本媒体的立场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改变。我所忧虑的是,当人们长期被媒体裹胁,对其宣扬的观点和信息笃信不移,心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之后,恐怕连辨别事实真伪的兴趣都会消减,以至最后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改变这种状况有赖于亲身体验、独立判断,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行动去努力,而不是满足于媒体的片面报道,自愿成为媒体的奴隶。

  问卷调查的结果虽然不乐观,但正是大家的心里话对我才有价值。我并不想听廉价的好话,也不指望通过一次演讲能够改变日本同龄人的想法,让他们从此喜欢上中国。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知道,他们所了解的中国,只是一个片面的中国,是通过电视镜头折射的中国。报道中有一些是事实,但也仅仅是事实的一部分。中国也像任何国家一样,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不想代表任何人下结论,只想通过自己提供一个真实的视角,引领大家睁开眼睛看一看真实的中国,然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看法。

  演讲于当天下午1点开始。我和老师来到教室,刚经过午休的同学们看上去多少有点懒散。我事先准备了A、B两份问卷发到每个同学手上,分别请大家在听课前和听课后填写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为的是看一看通过一次同龄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能使大家的想法产生多大改变。不少日本同学有意掩饰着自己的好奇瞄着我,那眼神好像是想找出这个中国小姑娘和日本年轻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却又因为找不出明显的差别而显得更加好奇。

  当我开始慢慢讲述自己如何像国内外许多“80后”一样看着动漫度过童年,又如何对日本从浅显认识,到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日语,直到后来留学日本,开始亲身体会日本文化时,日本学生眼中渐渐流露出一丝亲近感,他们发现原来中国年轻人并不像想象中接受了“反日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愤青”。刚开始稍显僵硬的课堂气氛开始缓和下来,大家对我即将演讲的内容似乎产生了一点兴趣。

  于是,我开始坦诚地讲起来——

  我说日本人也像其他国家的人一样,理所当然地用日本式的思维方式思考,用日本式的价值标准判断,并对日本的文化抱有一种似乎不需要理由的优越感。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来到日本后感受到的文化差异不仅比我之前想象得大,而且当然用中国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感知日本。

  我感到日本人和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对于“自己”和“他人”重视的不同,这其实也是问卷中被日本人提到最多的中国人“太我行我素,太不客气”的原因所在。日本人非常在乎周遭的反应、集体的氛围、他人的感受、别人眼里对自己的看法。这种习惯不唯个人独有,而是整个社会的无形规则,枪打出头鸟,长出一截儿的树杈会被剪掉。从好的方面说,时刻在乎他人的感受、站在对方的立场说话办事,替他人着想,是一种互相体谅、温婉含蓄、避免正面冲突又有眼力见儿的文化,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典型日本文化要素之一。从坏的方面说,也是一种泯灭个性、压抑主见、由于表达暧昧而容易引起误会、交流效率低下的文化。而我们中国人就整体而言则相反,大家越来越推崇鲜明的个性,说话办事痛快明了。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80后”一代,在人口众多和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环境里,从小面对应试和就职的残酷竞争,为了在集体中脱颖而出,要么出类拔萃,要么被无情淘汰。强调主见、突出自我,既是生活所迫,也是中国与日本不同国情造成的不同性格。

  由此说到“追求”。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日本同龄人不求上进,满足于“家里蹲”。作为留学生,我每天接触最多的日本人就是同为大学生的同学。按中国人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认为“大学时代正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应该树立远大理想、高远目标,尽量开阔眼界,吸收知识,拼命努力地学习奋斗。”但我身边的日本同学却很少有人这么想。他们满足于父辈创造的生活,安于现状,宁肯“宅”在家里,也不打算为自己的将来去努力。以前就听说日本人的英语水平不高,到了日本以后,才发现那水平真的让人不敢恭维。我很奇怪,他们难道不想摆脱自己“英语很烂”的坏名声么?当我近距离和日本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反正我们以后也不想去海外发展,只要待在日本,不找需要英文的工作,干嘛非学英语,看电影有配音就够了。”其实日本同学中英文笔试成绩优秀的也不少,但那多是为了丰富履历表的“哑巴英语”。日本年轻人渴望安稳、平静的小日子,不想出人头地,也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抱负。我认为除了民族性格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已是一个各方面都发展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贫富差距不大,年轻人即便没什么大出息,就做一个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也有保证。能大富大贵当然好,但为此付出的努力和风险太大,多数人不愿也不敢承担,不如索性过自己安稳的小日子。而我们中国则不同,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飞快,但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在社会生活中成功还是失败,结果是天上地下的。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而是必须比周围的人更努力的问题。中国人常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即便不是所有父母都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出人头地,但起码也会教育孩子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最忌讳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没出息”。

  我又说到日本的男尊女卑问题。在日本,最让我不适应的就是男女不平等,这也是演讲中日本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虽然表面上看日本早已成为文明国家,不是从前印象中和服小女子半哈着腰小碎步地跟在丈夫身后的时代了,但是在日本待久了就会发现,男女地位从根本上说一点都没变。唯一不同的是现代日本蒙上了一层所谓尊重女性的虚伪面纱,使得男女不平等的表现变得更加隐晦而已。比如日本男人的所谓“应酬”,很大一部分是陪领导或客户去居酒屋左拥右抱抽烟喝酒谈生意,对他们来说,这是再正当不过的“工作”。而日本的太太们,则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帮丈夫醒酒,还不能计较,以显示自己作为正房太太的“识大体,温柔又懂事”。再比如,日本随便哪家便利店或书店都会毫不掩饰地把女性看了绝对不快的露骨色情杂志和育儿、家装、时尚杂志摆在一起,而公车上明明挤得不行,却没人去挨着单独坐在双人座的女性旁边坐,原因是“可能引发性骚扰的误会”。日本地铁有女性专用车厢,乍一看颇为女性着想,实际上是因为混合车厢经常发生女性人权被侵事件才不得已而为之。日本出售的手机规定相机功能不能消音,也是为防止偷拍等等。最让我意外的是,有一次大学讨论课上,我为日本女性鸣不平,一位日本女孩儿竟然满脸气愤地站起来反驳我,说“日本女孩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情愿,正因为有男人们的大男子主义,才能凸显女性的小鸟依人、温柔可爱,这是日本特有的文化。”听了她的话我差点晕过去,觉得自己真是多管闲事,皇上不急太监急。

  说到这里,我发现开始略显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排几个原本昏昏欲睡的学生也打起了精神,时而微笑点头,时而交头接耳,对我的演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对于自己的祖国,我说日本媒体的有些报道虽然让我不快,但我必须承认,确有一部分是事实。只是对普通日本国民而言,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很多报道不论从选材,还是到编辑说明,无不掺杂着制作者的固有偏见。比如著作权问题,日本的电视上三天两头就有关于中国侵犯版权、注册商标权、制造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报道,但很少报道中国在与侵权行为进行斗争,并通过立法等手段不断改变现状的努力。再比如环境问题,日本人只知道中国污染严重,却不知道中国政府早在20年前就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把日本作为环境治理的榜样予以学习和借鉴,尽量避免重蹈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曾经有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覆辙。

  日本学生不时发问,我一一向他们讲解中国的国情以及与日本的不同。虽然我们的观点差别很大,但并非针锋相对,甚至不无理解后的快乐。课后我整理了A、B两份调查问卷,惊喜地发现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印象,许多原本在A卷中回答“不好”或“不想知道”的,在B卷中却变成了“有所改善”和“愿意进一步了解”。在感想一栏中,我看到这样的话:“原本对中国的印象受媒体左右太多,从今往后要像你所说,亲自去中国看一看,用自己的思考作判断。”“原来中国人和日本人也没有太大差别,我们迄今为止只是视野太狭窄,对异国文化缺乏包容。”“平日习以为常的事其实也并不是理所应当,了解了外国人怎么看日本,对自己的文化提出疑问似乎也很有趣。”“中日之间真的太缺乏交流,要是再多点像你这样的人,多点像今天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就好了。”“轻松地聊一聊,发现其实中国和日本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朋友。”最让我高兴的是这样一段话:“踏出自己的祖国来到这里,是很需要勇气的一步,我觉得你今天架起了中日青年之间的一座桥梁,加油!今后让我们一起为增进互相理解而努力!”

  读完同龄人的问卷我很开心,虽然我的力量很小,但我觉得自己度过了有意义的一个小时。中日之间有太多的误解和偏见,却缺乏直接而坦诚的交流。我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愿用自己的热忱融化一点冰霜,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日青年之间打开一扇相互理解的窗口。(朱玄 作者系日本爱知大学四年级中国留学生)

【编辑:朱峰】

>留学生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