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学子谈留学生活:从艺术管理硕士到新闻记者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英伦网报道,在英国攻读艺术管理类专业的中国同学日益增多,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成为令不少人头痛的问题。广东女孩陈琰从英国大学的艺术管理硕士毕业后,先后在几家不同的机构实习,目前在一家中文报纸供职。她的经验非常值得分享。
记者:你在中国大学本科是学历史的,毕业后为什么选择来到英国攻读艺术管理硕士?
陈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有机会参与了几部外国音乐剧在中国巡演的协调和翻译工作,就这样喜欢上了艺术管理类的工作。当时我已经在申请来英国深造,做了这个兼职之后,就把重点从传媒类专业转到了艺术管理类专业。
那时候我已经收到了几所高校的录取通知,后来发现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硕士专业(MA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Cultural Policy)不错,就递交了申请。随后,校方跟我做了一个电话面试,也通过了,就决定来这里读书。
记者: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陈琰:首先因为它在伦敦。毕竟,伦敦的文化艺术类资源比较多,有机会看各种演出。还有专业的设置比较符合我的理想。另外,这所大学的招生系统比较严格,我感觉它的含金量比较高。
来到这里读书之后,我切身体验到了学校的多元化氛围,因为跟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交流非常开拓视野。我们专业很多同学都是有过从业经验的,跟他们一起上课、交流使我了解到了很多平时难以了解的东西。
记者: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硕士有什么实践性的项目吗?
陈琰:我们的专业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个就是文化政策,以老师讲课为主,理论性比较强。其二是艺术管理方面,这个也有讲课的内容,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学校请来伦敦一些著名艺术机构的高管给我们做讲座,比如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Royal Albert Hall)的负责人。这些讲座使我们了解了这些机构的运营。第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实习的机会。
记者:学校会帮助学生找实习吗?
陈琰:学校会提供一些信息,但还是需要学生本人去投简历、面试,靠自己的努力争取。
记者:你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哪里?是自己找的吗?
陈琰:我第一份实习是在黄土地剧团(Yellow Earth Theatre)。是我自己找的。
记者:为什么想要在这个机构实习?
陈琰:因为知道实习不好找,所以就觉得应该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所以我就从与亚洲文化相关的组织入手。黄土地剧团是英国唯一一家东亚戏剧公司。我就投了简历。他们的总经理后来约我面试,谈得挺愉快,就开始在那里实习,大概做了3个月左右。
记者:实习期间具体做了什么?
陈琰:当时我是做市场助理(Market Assistant),主要做市场宣传、策划工作和一些办公室的文书工作。
记者:后来你又参与了旨在帮助中国学生在英国公司找实习的“桥”俱乐部的筹建。这是如何找到的?
陈琰: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当时是在网上看到英国著名媒体人、创意产业顾问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做的一些项目,非常喜欢。我就主动写邮件给他说,我愿意为他做事、跟他学习。当时多德刚刚从中国出差回来,看到我的信就约我面谈。在面谈的时候他提到了“桥”俱乐部的概念。这个构建英中文化产业联系的想法非常吸引我。于是,我就开始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我就跟所有团队成员一起策划、推行这个项目。从一开始设定如何成立、到如何找学生参与者、通过什么渠道去发布信息、从哪些方面来吸引学生等等。“桥”俱乐部从筹备到正式推出,我都有参与。
记者:你现在是在一家英国的中文报纸当记者,这是如何找到的?
陈琰:毕业一年之后,我已经做过好几份实习工作,当时的想法是,这种实习、兼职的阶段必须结束,如果再找不到正式工作,那就继续深造或者回中国发展。后来,了解到我现在供职的这家报纸在招聘,我就去试了一下。笔试、面试之后也是先被录用为实习生。
因为我没有新闻的从业背景,也不是读传媒类专业出身,所以在主编看来,我并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人选。可能我在实习期和试用期的态度比较好,令主编感到,虽然我没有这方面背景,但是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并且有上手的潜力。所以,试用期结束后我幸运地被留了下来。
记者:现在在英国攻读文化类、传媒类专业的中国学生为数不少,在找工作方面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陈琰:首先要把心态放端正,要接受自己是一个社会新鲜人的事实。其次,目标要明确,不要东找找、西找找,同时又在考虑回中国发展。一旦确定了在英国找工作,就全身心地投入进来,确定了回中国就趁早回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方向就坚持走下去。第三,要认真对待每一段经历,因为每个实习或兼职都会使人成长。不要介意那暂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暂时不理想的工作,把该学的学到,总有一天会有收成的。(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