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适者生存:迈出你的“舒适区”
中新网9月22日电 近日英国《华闻周刊》刊载《留学英国适者生存:迈出你的“舒适区”》一文,文中透过不同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状况,揭示“适者生存”这一要领,正如一位留学生所说,如果迈不出那个Comfort Zone,就不要怨天尤人。文章内容如下:
叩叩叩三声敲门,吴远从门缝中探进头来,这已经是他一周内第三次迟到了,教授没有说话看着他,同学们都屏息无声,吴远退了出去,过了十秒他再次敲门想要进来,教授终于未能抑制住心中的怒气。
吴远是从中国的西安来英国卡迪夫大学读新闻专业的留学生,他所在的班级中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共有六十多名,其中几乎一半是中国学生。此刻,他们中有的人低头表情凝重,有的人和周遭的外国学生一同显示着不满。
吴远刚一下飞机就已经想打道回府了。在机场咖啡厅买水时,他掏出一张50元的英镑纸币,服务员问他是否有零钱他却听不懂,只能涨红着脸沿着长长的队伍走出咖啡厅,他仿佛感觉到别人的眼光正不停地在他身上扫视。
吴远出国是被家人逼的,所以根本就不想了解这个新的环境。即使生活在这个西方社会中,他也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里,就连室友都很难见到他。
但吴远并不是一个特例,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的确存在着像吴远这样的学生。
“英国的教授很不喜欢学生迟到,吴远不仅仅迟到,而且还有十分钟下课他才出现。更令教授难以接受的是,这个学生多次进进出出,干扰别人听讲,而且当教授请他出去时,他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歉意,只说了NO!教授问为什么,他就沉默地站在那里”,吴远的同学刘新月说道。之后教授气愤地要去找安保人员,全班同学都劝吴远先离开,外国同学喊着:“Just go!”那一幕的场景至今还留在刘新月的脑海中。她和吴远在国内时是本科同学,刚到英国时熟识的人只有对方。而现在临近毕业,刘新月的手机里有了40多个外国朋友的号码,而吴远一个都没有。
那事之后没多久,吴远就渐渐不来上课,好像凭空消失一般。刘新月后来才得知,吴远办理了退学。学院组织一次公开演讲,告诉留学生如何排解压力、缓解心态、融入当地学生群体。刘新月说:“每年都有几个这样的学生,很多留学生性格太闭塞,或者因为语言不通失去了自信,但更多的留学生选择勇敢地去适应新的生活习惯、体验新奇事物,不要因为陌生而害怕一个新的国家,当你自己过了那道坎儿,才能真正享受新的生活。”
刘新月参加学校的国际象棋社团,每周她有一天去下棋,一天去健身房练瑜伽,一天和朋友去酒吧聚会,偶尔还会观看朋友的戏剧表演。“我原本是比较独来独往的一个人,但在英国结识到很多热情友善的朋友,每天都丰富精彩,跟她们一起时我从来不想家。我室友也是中国人,她经常和我抱怨日子太无聊了,但我叫她跟我一起出去她又不肯,有时我觉得如果你迈不出那个Comfort Zone (舒适区),就不要怨天尤人。”
兰卡斯特大学国际学生部的老师伊茨介绍到,如今在校研读的中国本科学生及研究生数量超过550名,随着近些年中国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学校更加重视调适学生初入英国的心情与状态,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的迎新生活动。他认为:“学校欢迎新生的活动不仅仅可以让国际学生迅速交到本地朋友,而且可以了解学校并适应大学生活。”
每年有多少学生无法完全适应这里的生活而选择退学回国?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学校没有做过具体统计,而在校学生则给了最好的答案。
来自兰卡斯特大学商业管理硕士专业的吴桦希对《华闻周刊》表示,中途退学的情况他也经常有所耳闻,然而据他了解,英国大学十分关注学生的压力情况,学校提供心理辅导和解压建议,“英国的教育模式倾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对于很多在国内接受惯了逼迫式学习和填鸭教育的学生,初来一定无法自己调整好学习节奏,会彷徨一段时间,这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过程,如果无法坚持下来,想放弃是很正常的。”
吴桦希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明白在英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父母慷慨无私的支持换来的,因此他坦言会比其他人更“吝惜”在英国的宝贵机会。他说道:“因为外国老师没有点名的习惯,于是很多同学经常不来上课,去打工或者网上购物,最后毕业论文找人代写,应付交差了事。在这里没有人要求你一定做什么,一定不要做什么,但是你自己心里需要明白,对的时间做对的事。”
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卢燕鹭是全班在外国同学中人气最旺的中国女生,她说道:“最大的秘诀是Never Say No.”她直言很喜欢新的朋友圈,在和荷兰籍男友相处的过程中,也最直接地体验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她说道:“我们专业很特殊,中国学生很少,一开始我迫于无奈只能‘厚着脸皮’和外国同学聊天,最开始我比较抵触,因为口语不好,聊天都是我在傻笑。之后为了锻炼英语,只要是同学邀约我一定同去,经常去看电影、公园里自助烧烤、宿舍派对,慢慢地说英语已经不用再思考,就像说母语一样自然,而这个过程出其意料地短,只用了三个多月。”圣诞节时,卢燕鹭和男友一起回荷兰见他的家庭,这次她开始学习如何和西方人一起生活。如今她与男友正在准备婚礼,她笑着说道:“刚来英国时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不要只是走马观花,像长期旅游一样看看玩玩就走掉。幸好我的那个目标,我吸收了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也收获了最好的爱情。”
卡迪夫大学迎新生小组的工作人员徐博及同事9月17号晚来到伦敦西斯罗机场,等待第二天迎接第一批到达的2013级新生。每一年身为志愿者的“老生”们都担负起了迎接新生的责任,在回“村”的大巴车上,他们会向初来乍到的“小豆包们”介绍英国的社会人文和乡村风景。刚来到英国,一切都是未知和陌生,他们希望能够让新生藉此感受到安心和温暖。今年,又一批新面孔将会大开眼界,英国提供了大千世界等待他们去探索和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得。(李晓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