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镀金性价比打折 “海归”能否笑傲职场
近年来,随着高考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人把眼光投向海外,希望能用国际名校毕业、外语一流、海外经历等给自己贴上“高精尖”的标签,为求职增加“砝码”,导致一波又一波“留学热”向中国袭来,愈演愈烈。
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有27.29万名留学生回国,相当于1978年到2006年的留学生回国总人数。
然而,“镀了金”的“海归”回国后,是否都能如愿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好工作,填补出国留学的高额成本?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出国镀金到底值不值
在英国修得硕士学位的王露透露,她出国一年半花费人民币近40万。毕业回国后待业四个月,入职海口一家国企。“现在每月工资不足5000元,照这个情况,我得连续工作5年才能把留学费用赚回来。”王露有些迷茫。
“辛辛苦苦供孩子在国外读了本科、硕士,本以为她找个好工作肯定没问题,谁知道现在有这么多‘海归’,工作还是不好找。”家住海口的林女士谈起“海归”女儿的工作,就忍不住皱眉。
当前,还未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欧美国家就业严峻,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谋职,“人才回流”取代“人才外流”成为新景观。近年,“海归”就业遇冷、起薪较低等问题逐渐涌现,精英光环也慢慢褪色。越来越多的“海归”开始反思,出国镀金,到底值不值?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实际工资与理想工资的比较中,“海归”们觉得“低一些”的占39%,觉得“低很多”的占38.5%,认为“差不多”的占20.7%,表示“高一些”和“高很多”的仅各占0.9%。
有不少“海归”表示,缺乏工作经历的他们在和本土人才的竞争中,并没有明显优势。
大部分“海归”家庭认为划算
正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夏琳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是国内高校教授,该校绝大多数教师子弟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母亲一直劝我出国,我也不想比别人差。”谈到自己的出国动机,夏琳很坦诚。
家长的期望是促成“留学热”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对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斥巨资为孩子镀金”的他们也更善于从“海归”的孩子身上找到“隐形”回报。
家住海口的张先生就告诉记者,“孩子在加拿大读了4年大学,英语好了,懂事多了,自理能力也强多了。现在正赶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相信他在这里工作会很有优势。”
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调查,对比留学的教育投入和归国的工作产出,认为“划算”和“很划算”的“海归”家庭占绝大部分,只有三成多家庭认为“有些不划算”或“很不划算”。
“海归”要对自己有信心
“当前有一批‘海归’,回国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适应不了国内的复杂人际关系,从‘海归’再度‘归海’,需要重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林泽龙表示,希望国家能正确对待、充分发挥“海归”的人才优势,做好人才库规划,把这一点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高度,让“海归”们“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林泽龙认为,首次就业的平民“海归”肯定会经历一段磨合期、适应期,他们必须要学会厚积薄发、扬长补短。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们开阔的视野、新的研究理念、发散的思维方式等竞争优势会逐渐显现。
“我认为,‘海归’们要树立起两个‘充分信心’———对国家的发展要有‘充分信心’,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也要有‘充分信心’。”林泽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