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战役失利迫使周恩来请毛泽东再度出山
为扭转赣州战役后的不利战局,毛泽东提出了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而形成的战略方针,为红军的行动指明了正确方向。这是我军历史上一件值得记忆的往事——从东华山到江口
1932年3月上旬的一天,中革军委致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请在瑞金城郊东华山养病的毛泽东暂停休养,赶赴赣州前线参与军事决策。在接到中革军委这封电报的当天,项英就带着警卫员,冒着细雨,骑马从瑞金赶到东华山。
原来,毛泽东因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反对命令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而受到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执行者的排斥,在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屡次受到批评和指责,在精神上受到较大的打击,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这时,已经接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建议他暂时休息一段时间。毛泽东采纳了周恩来的建议,向苏区中央局请了病假,决定到叶坪村附近的东华山上休养一段时间。于是,1932年1月下旬,毛泽东带着警卫班的战士们登上了东华山。
东华山位于瑞金县城东侧,离中共苏区中央局驻地叶坪村约5华里,是一座松柏青翠的美丽山峰,也是瑞金一带离叶坪村最近的清静之处。有一条山间小道,从山脚下的枣树下村弯弯曲曲地通往山顶。因为东华山的地势比较高,景色宜人,素有“夏登东华热气顿解,冬上东华顷刻暖和”之说,所以算是一个休养佳地。
东华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庙。庙虽不大,但殿堂比较大,殿堂两边各有一间厢房。毛泽东一行上山之后,警卫班的战士都住在大殿里,毛泽东住古庙大殿的左厢房。
毛泽东摆脱了日常繁杂的事务工作,在这里埋头读书、看报,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一些全局性问题。毛泽东有每天读报的习惯,当时的一些报纸是通过地下交通线从敌占区转来的。
毛泽东在这里除了读书看报之外,每天还从带来的文件箱里翻出几年来的文件阅读和思考,还抽时间给警卫战士上文化课。有时,毛泽东给大家读报纸,讲国际国内时事新闻。
当时,毛泽东密切关注着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的国内形势,研究和分析淞沪抗战爆发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思考着中国革命战争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之间的关系,并深入考虑新的战略对策。毛泽东在经过全面、深入的思考之后,逐步形成了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对策,明确提出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直接对日宣战,通过民族革命战争不断发展和扩大苏区,逐步实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目标。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
当项英和他的警卫员骑马来到东华山时,一个眼尖的战士看到山下有人骑马上山,立即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急忙出庙门去迎接,看到项英和他的警卫员已经来到古庙前。
项英急忙下马,对出来迎接他的毛泽东说:“恩来同志让我专门来请你下山。”
“是不是为打赣州的事?”毛泽东马上猜出项英的来意。
“是的,打赣州很不顺利。所以,恩来同志请你赶往前线。”项英答道。
项英把赣州前线作战失利的情况向毛泽东简要作了介绍,又把前线发来的电报拿给毛泽东看。
毛泽东速阅电报,知道攻城部队已处于腹背受敌的危急境地。事不宜迟,必须全力解救赣州战事。毛泽东对项英说:“我马上就下山。你先走一步,我随后就来。”
项英一走,毛泽东叫警卫员赶快把东西收拾好,当天上午就带着警卫班冒着大雨赶回瑞金。
在赶回瑞金的路上,毛泽东反复思考速解红军赣州之危的用兵方案,并决定立即电告在前线指挥的中革军委领导人朱德。这时,毛泽东想到瑞金的红军学校有无线电台。于是,他直接找到已经调到红军学校当教员的郭化若,立即发出了解救赣州战事危机的用兵方案。
发出电报之后,毛泽东一行直奔瑞金绵水河边的码头,找到一只小船。毛泽东乘坐小船顺贡水而下,于3月8日上午到达赣县的江口,下船后便直奔设在江口附近的中革军委前线指挥部。
朱德握着毛泽东的手说:“按照你在瑞金给我们的电报,我把预备队红5军团第13军拉上去了,又命令红4军赶来支援,3军团已经撤下来了,安全脱险了。”
这个消息让毛泽东稍感欣慰,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周恩来决定请中革军委成员和红军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到江口开会,共同研究红军的行动方案,统一下一步的作战思想。
3月中旬,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在江口召开,史称江口会议。毛泽东本来希望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正确决定中央苏区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针,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方向发展,以便扭转赣州战役后的被动局面。但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执行者却不愿意认真总结赣州战役失利的教训,也不接受批评,反而对批评的人扣帽子。
毛泽东在江口会议上指出:“对于赣州,进则攻坚不利,久攻不克已成事实;胜则不易固守,敌军卷土重来,我军无回旋之地。赣州是座只有骨头没有肉的孤城,不必再去‘啃’了。这包袱让蒋介石背去吧!”毛泽东在发言中又一次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主张红军主力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党和群众基础较好、地势有利的赣东北方向发展。
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的扩大苏区的战略方针,后来被概括为“出击求巩固”的战略方针,也被有些人称为“东北路线”。毛泽东战略主张的核心是红军应该转入外线,实施进攻作战,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赣东北方向“出击”,以求得苏区的巩固和扩大,而不能局限在赣江两岸攻打敌人坚固设防的中心城市。但是,当时中共苏区中央局的多数成员仍然认为,红军还是要执行中央确定的“进攻路线”,努力创造条件,攻下赣江沿岸的中心城市。所以,毛泽东提出的战略主张被会议所否定。
江口会议根据多数人的意见,最终作出红军主力“夹赣江而下”的决定。这个决定的核心内容是:红军主力沿赣江东、西两岸,向北发展,相机夺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既然要“夹赣江而下”,红军主力就需要分为两部分。会议决定:以红1、红5军团组成中路军,在赣江东岸活动,先北上赤化宜黄、乐安等地,再攻打抚州;以红3军团组成西路军,开赴上犹、崇义一带,赤化湘赣边境各县,并沿赣江西岸向北发展,进逼吉安。
根据会议的决定,中革军委于3月12日发布《重编红军一、三、五军团训令》。这次整编,毛泽东、朱德不再兼任红1军团的领导职务。虽然毛泽东正式离开了红1军团的领导岗位,但他对老部队的感情很深,特地从江口赶到南康县的唐江镇,参加了红1军团任命新领导的团以上干部会议,并发表了讲话,对新的军团领导班子寄予很大的希望。
尽管江口会议没有达到毛泽东预期的目的,未能从战略上扭转红军的被动局面,但江口会议决定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的身份随中路军行动。这样,毛泽东就随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军中路行动,根据中革军委3月18日的命令,迅速从赣县长洛出发,向宁都方向转移。
毛泽东随红军中路军北上期间,全面分析了当时的战场态势,考虑到“夹赣江而下”的军事部署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认为应该选择有利的作战方向,尽量减少红军的伤亡,而取得更大的作战效果,并针对当时的战场态势逐步形成了直下漳州的战略构想。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向林彪、聂荣臻详细阐明了中路军向北发展面临的敌军阻力和向东发展的有利条件,并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此后,在周恩来的支持下,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中路军向敌人兵力薄弱的闽南方向发展,并把中路军改称东路军。后来,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红军东路军以闽西老根据地为依托,夺取了漳州战役的重大胜利,使红军扭转了不利战局。(于化庭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军事理论和军史战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