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架自主研制的直升机:研制过程曾中断3次
7月18日,参观者被陈列的“延安二号”直升机吸引。中新社发 泱波 摄
中新网南京7月19日电(盛捷)和一般的大型客机截然不同,它有红黄相间的“身段”,娇小的“身材”,其“诞生”过程历经波折:研制过程中断3次,还有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牺牲……这就是中国经历了近10年自主研制首架直升机——“延安二号”。19日,记者跟随着参与研制“延安二号”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正去揭秘这架鲜为人知的直升机背后的故事。
在绿树掩映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博物馆中的飞机大多为银白色,而“延安二号”红黄相间,低调停在角落,让人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它身长8米、宽1.35米、高2.56米,和周围的其他飞机比较起来俨然属于“娇小型”。
飞机的外壳被擦拭得很干净,透过直升机透明的机舱罩看飞机内部,飞机内的两个坐垫已经沉积了厚厚的一层灰,仿佛告知人们,它尘封已久、不再年轻。
当年参与研制“延安二号”的高正已是耄老之年,但聊起“延安二号”时仍然十分激动,他再三强调“延安二号”的成功研制是当时整个团队的合作的结果,自己并不能完全代表那些幕后的研制人员。
高正抚摸着透明的机舱罩介绍说,“延安二号”是中国首架自主研制的直升飞机,它是一款单旋翼带尾桨式轻型直升机,双座单操纵,装有一台国产活塞六丙型发动机。
说起研制遇到的困难,高教授感慨万千:由于这是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研制直升机,当时国内只有一种仿制苏联的7吨重的直-5,没有轻型机可供参考,所以一切都要自己独立设计。
高正说:“我们又缺乏经验,只能参考书本上的知识摸索,因此技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曾发生地面共振、发动机间歇性抖动、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等较大的技术问题。初期试车的时候由于发生地面共振事故,有一位同志牺牲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1970年整个专业迁并,‘延安二号’的研制曾被迫中断三次,但是经过研制人员的坚持努力,历尽波折的‘延安二号’在1975年试飞成功。”
对于这架直升机为何会出现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他表示,1965年,西北工业大学直升机设计、飞机制造专业的师生团队开始了“延安二号”的研制,1970年整个直升机设计专业迁并到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该校继续进行研制工作,直到试飞成功。这架直升机是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里研制完成的,所以就存放在这里。
他认为,在“延安二号”研制中攻克了直升机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积累了经验和知识,同时通过研制实践培养锻炼了一批直升机技术人才,为中国直升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完)